近日,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接受《光明日报》围绕如何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这一话题的采访。相关报道以《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题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年3月11日第7版。
孙正聿教授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己任的中国传统哲学,致力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实现融合与和谐。而西方传统哲学则强调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等二元对立。如果把中国传统哲学称作‘和谐化’的辩证法,那么西方传统哲学就是‘冲突化’的辩证法。可见,中西传统哲学具有极大互补性,它们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提供了不同视角。”“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的原因。”
“只有为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变革贡献中国智慧,才能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着眼于增进人类福祉、维护世界和平,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统一。在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大为流行的当下,意义显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就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并将目光聚焦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理念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思想先导作用。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设立。一批优秀学术成果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推动了中外学术的交流与对话。“这对于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很有好处。”孙正聿委员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不是某一个人、某一本书走向世界,而是要培养大量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产出相当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而建设一批一流学科。而形成成熟的学派则是一流学科的标志。“放眼世界,布拉格学派、维也纳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等对世界学术发展影响深远的学派之所以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原因就在于其重视团队建设和学术传承、重视对学科骨干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