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 基地简介
中心简介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于 2004 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是以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为特色、在国内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和拥有重要地位的学术研究机构,并于 2016 年被教育部评审为“优秀基地”。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副主任孙利天教授、贺来教授,主任助理张盾教授,行政副主任李生琦。
      中心坚持不懈地进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哲学理论创新,形成了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色与优势:一是形成了哲学观念变革和哲学体系改革、辩证法的理论与实践、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二是注重捕捉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前沿性问题,注重汲取国内外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注重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以理论的方式推进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三是坚定不移地进行学风建设,形成了倡导和鼓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学风和文风,坚持理论、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提倡并营造既坚持原则又致力创新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引导并扶持推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新人和学术成果,在我国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经过15 年建设,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团队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均取得重大进展。
      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心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以哲学观与哲学观念变革、辩证法理论、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为主要研究方向,汇聚科研队伍,凝聚科研课题,构建发展平台, 产出一批标志性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2004—2019 年,先后承担“211 工程”“985 工程”建设项目,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6 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5 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3 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2 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 41 项,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 6 项,共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75 项。在此期间,中心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8 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4 项,共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88 项。2004—2019 年,中心共出版学术著作153 部,6 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CSSCI 发表学术论文771 篇, 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发表论文 24 篇,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 40 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67 篇。
      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 2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 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哲学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于 2007 年被评审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14 年“哲学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哲学通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先后于 2004 年和 2010 年被评审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 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1 篇博士论文获得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
      在团队建设方面,经过 15 年建设,形成了一支年龄及专业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目前我中心有 1 人被聘为吉林大学资深教授,3 人入选“”,2 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3 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 人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 人被先后聘为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1 人被聘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 人被聘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3 人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4 人被聘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
      在学术交流方面,2004—2019 年期间,中心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60 余次,其中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世界哲学节在中国:哲学与公共政策问题”,与哲学研究杂志社和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的“全球化与多元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均产生重要影响。自成立以来,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处讲学 200 余次,并分别赴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弗莱堡大学、莱顿大学、杜克大学、弗雷泽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在社会服务方面,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在中纪委、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以及团中央的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干部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在吉林电视台主办《有理讲理》专题片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图书资料、网站建设方面,中心现有图书近 3 万册,订阅学术期刊 170 余种。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网站“反思与奠基”(http://pftheory.jlu.edu.cn/),数据及时更新,已经成为展示中心风貌的窗口,交流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平台。“反思与奠基”公众号自成立以来保持了较高的更新率,在吉林大学备案微信公众号 WCI 指数中始终保持前列。公众平台发布多组学术专栏,校庆期间推出《吉大七十·哲林人物》专栏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活动”工作案例奖。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创建于1958年,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再次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集中和强化我校哲学学科研究实力,198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了本中心的前身吉林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1999年10月,原吉林大学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由校长任命孙正聿教授为研究中心主任。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突出的整体实力,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繁荣我国哲学事业和推进我国哲学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4月新组建的吉林大学决定,在已有基础上,成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并正式确定其为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任命孙正聿教授为研究中心主任,孙利天教授、贺来教授为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聘任13位在哲学界有影响的我校中青年哲学学者为专职研究员,聘任李德顺、张文显、王南湜、韩庆祥、邹广文等著名学者为校内外兼职研究员,确认以哲学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创新作为研究中心的中心课题和目标。与此同时,在原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从建设全国一流研究基地的目标出发,重新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并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从管理方式和物质条件等各方面把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建设成实体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吉林大学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整齐、在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形成了哲学观与哲学观念变革、辩证法理论和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这三个基本研究方向,取得了特色鲜明、学界公认的重要研究成果。关于哲学观研究,我们集中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革命,以及由哲学观革命而实现的理论性质、研究对象和社会功能等整体性的哲学变革,并力图依据这种哲学观革命去重新阐释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基础、派别冲突和历史演进等重大问题。辩证法理论是我们学科长期以来形成的实力雄厚和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辩证法的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重要课题,出版了一系列关于辩证法的学术专著,为发展我国的辩证法理论积累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是我们学科另一个长期以来形成的研究方向,我们把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相结合,从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中,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今后,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已有基础,继续发挥既有优势,同时,要以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加大与国际哲学界的交流,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不断更新研究方法和观念,争取使我们成为在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