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吉大七十●哲林人物 |“科学的前提批判” ——访曹志平教授
作者:2016-12-14时间:2016-12-14来自:反思与奠基
吉大七十
哲林人物
吉林大学哲学系自1958年建系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爱智求真敢问真”的学者,他们走向全国各地,为开创和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今适逢吉林大学七十华诞,本平台特开设《吉大七十•哲林人物》栏目,刊登一系列吉大哲学优秀系友专访。忆往昔峥嵘岁月,叙今朝母校情深,展未来踌躇满志……
 

 

 

“科学的前提批判”

——访曹志平教授

 

 

 


 

曹志平1965年生,陕西澄城人,哲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基础理论、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等,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和教育部课题多项,出版有《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理解与科学解释——诠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没有完结的论争——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历史与哲学》、《科学基础方法论》等著作。

 


 

采访时间:2016年10月7日

采访人: 程汉(以下简称“程”)

被采访人:曹志平(以下简称“曹”)

 
 
 

 

程:曹老师,您好!很荣幸能代表“反思与奠基”网站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编辑部对您进行采访。您曾于1999年—2003年在吉林大学生活和学习过,并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那么您是因何机缘进入吉林大学哲学系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呢?

 

曹:吉林大学是全国第一个设立自然辩证法专业博士点的单位,舒炜光教授及其学术共同体在自然辩证法、科学认识论、西方科学哲学等研究中做出的创造性贡献以及建立的研究传统,对于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学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刘猷桓教授曾长期作为舒炜光教授的助手,是自然辩证法和数学哲学研究的专家,参与了吉大自然辩证法学术传统的建立,后期更直接成为这种研究传统的一个守护者。在工作多年之后,能够于1999年成为刘猷桓教授指导下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我非常自豪。

 

程:在吉大几年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您觉得对于您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曹:现在回想起来,吉林大学给与我的,还是哲学基础的夯实和拓展,对我哲学背景的改变。在进入吉林大学以前,我已经有了一些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学哲学,哲学背景主要是英美科学哲学,即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从批判理性主义到科学历史主义,再到新历史主义。在吉林大学,我最先接受了的是哲学方法论:科技哲学的研究,首先要夯实哲学理论基础,只有对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以一种哲学观去研究科学技术。通过这种元哲学问题意识,我比较明确地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在哲学基础方面的局限,找到了夯实哲学理论基础的方向。

 

首先是基本哲学问题和辩证法的理解。基本哲学问题,是对于理解哲学不得不诉诸的问题。比如,哲学的反思思维,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实质等等。在这方面,无疑孙正聿教授对我的影响最大。

 

其次,在科学哲学研究中,我将哲学视域从英美分析哲学投向了欧洲大陆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理解与科学解释——诠释学视野中的科学解释研究》已经在某个具体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上,初步实现了分析哲学与现象学、诠释学传统的结合。这种学术研究,成为了我以后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最后是加深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吉林大学的科技哲学专业具有坚持和发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学术传统,我的导师刘猷桓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同时,吉林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长期处于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创新的领导地位。这两种学术传统并不一致,常常直接对立。这种状况反而使我有了一种弄清楚和研究的学术冲动。很多人曾问我为什么在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将“马克思科学哲学”作为研究主题,原因就在这里。并且,这仍然是我目前的一个研究课题。

 
 
 

程:我们知道您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科学哲学研究、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研究这三个方面,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研究这三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

 

曹:一是科学哲学研究。分为问题研究和派别研究。学术研究的基本特点,是把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特别是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现象学、伽达默尔诠释学结合起来。《理解与科学解释》是将海德格尔现象学作为本体论研究科学解释问题的著作;在《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合著)中,我写的部分重点讨论了从分析哲学到科学历史主义科学解释观的发展;《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研究了当代美国和欧洲出现的一个科学哲学派别——科学诠释学和现象学。这个科学哲学派别的本体论是海德格尔的此在之基础存在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伽达默尔的前理解,提出了“意义框架先于理论”、“实践优位于理论”、“科学是地方性知识”、“真理离不开境遇”等观点。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是科学历史主义之后科学哲学的新发展。

 

二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当把分析哲学和欧洲思辨哲学结合起来的时候,科学哲学研究向社会科学哲学的过渡就成为非常自然的事情。社会科学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作为社会科学对象的人类社会和行为在怎样的程度上能够被科学方法所研究。已经出版的《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合著),是对社会科学哲学的这个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2016年底将要出版《科学解释与社会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重点讨论了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发展,如社会科学中的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科学,库恩的科学历史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推动,维特根斯坦-温奇的社会理解理论,哲学诠释学与社会科学,以及现象学的社会科学观。这本书的第一章“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社会哲学的区别,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总体情况,这部分内容比较集中表现了我自己对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的思索和研究。

 

三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研究。《马克思科学哲学论纲》讨论了马克思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出发点是马克思的现实人的实践观念。在孙正聿教授等著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我写了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从马克思的实践的本体论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力图完成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的比较完整的著作。

 

程:那么,在您的上述学术研究中,量子力学和哲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现实的人”在马克思科学哲学思想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何看待自然科学的解释理论与人文科学的理解理论的关系?

 

曹: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哲学,是我硕士研究生时的研究主题。但量子力学对于我以后的科技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时常成为我研究哲学问题的科学基础。事实上,正是量子力学表现出的区别于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特征,如微观粒子的实在性、普朗克常数的存在使量子现象表现出的整体性、波粒二像性、互补原理和不确定关系、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等等,使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影响哲学发展的最重要的科学成果。我上面列出的这些量子力学问题,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量子力学和哲学的关系。对于把量子力学作为纯物理学工具或者对哲学非常排斥的物理学的研究来说,量子力学与哲学没有关系;但若把量子力学理解为探求物质结构、描述微观世界的本质的普遍的物理学理论,可以说,量子力学就是哲学。甚至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海森伯说,不懂得古希腊哲学就没有资格研究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创始人,如爱因斯坦、波尔、海森伯、薛定谔、波恩等人,都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有的人堪称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从量子力学出发,我经常这样研究哲学问题。

 

“现实的人”是对马克思哲学前提的概括。“现实的人”也就是现实的人的实践,现实的人的生产劳动。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是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哲学原则。我曾经在一篇论文《从实践理解科学》,比较了马克思对科学的理解与当代西方科学现象学、诠释学,论证了马克思理解科学的实践原则的当代性。在当代的科学诠释学和现象学中,劳斯、伊德等人提出,在理解科学的原则上实践优位于理论,不从实践出发就无法理解科学等思想,并从实践出发理解科学理论的普遍性和真理性等基本问题。当然,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西方科学诠释学、现象学的实践概念还是有区别的,后者的实践往往没有马克思强调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基础本体论含义,但科学实验却都是二者所包含的。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哲学原则,也是理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观念。只有从现实的人的前提出发,才能合理理解科学观从逻辑实证主义到科学历史主义的发展,以及科学历史主义表现出的相对主义的哲学根源。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本体论层次的理解与解释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论层次的理解与解释是人的认识活动和认知能力,方法论层次的理解与解释是研究不同学问的方法。作为方法的理解与科学解释具有不同的特征,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方法的侧重点可能会不一样,但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都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科学解释的特征。认识论层次的理解与科学解释的关系,是作为方法的理解与科学解释在不同科学门类所具有的不同的认识特征的集中表达。而本体论层次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与解释,则为作为方法和认识能力的理解与科学解释提供了可能性条件。诠释学与科学哲学的发展也证明了理解与解释的上述逻辑关系。最先人们诉诸的是理解与科学解释作为不同学问的方法,然后批判的重心就转向了理解与科学解释的认识论问题,而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回到本体论。这也是当代哲学诠释学和科学哲学从海德格尔等人的现象学寻求哲学根据的原因。

 
 
 

程:作为从吉林大学哲学系走出去的前辈,适逢母校七十周年大庆,请您为母校送上您的寄语。

 

曹:祝福吉大,愿吉大哲学系继续充当中国哲学创新的引领者!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