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晚,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做客光明网两会沙龙,接受了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讲话的采访。相关报道以《为伟大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为题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年3月9日第5版,并位列今日光明网头条关注。
孙正聿教授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源自社会结构、传统文化以及整个文明形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理念,蕴含着对国家和社会所肩负的责任。特别是近代以来,我们经历了百年屈辱,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形成了巨大反差。苦难与辉煌相互交织,进一步强化了知识分子家国情怀。”回顾那段历史,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发出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号召,他们是在灿烂文明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志士仁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环境和氛围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充分信任知识分子,要对知识分子提出的意见和批评多一些包涵、多一些宽容,这正是对知识分子探索精神的鼓励。”“排在新发展理念首位的便是创新,创新就要求敢于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论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在不断探索中进步的。只有允许存在不同观点,允许互相批评,才有可能达成共识。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指的就是这种氛围。”
“要为伟大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就要有专业担当、社会担当和道德担当。所谓专业担当,就是要以一颗平常心从事艰苦的学术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所谓社会担当,就是要把家国情怀落实为社会责任,认真思考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所谓道德担当,是指学者要言行一致,不能把为人和为学分开。”“作为一名哲学研究者,除了教书育人,我还有一个使命,就是推进哲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用彻底的理论去说服人,引导人们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对我来说,这就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
原文链接:http://news.gmw.cn/2017-03/09/content_23922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