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简报2016年第4期
作者:2016-11-01时间:2016-11-01来自:反思与奠基

目录

1.“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2.“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德国古典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3.中心成员参加第十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
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举行。 
5.孙正聿获首届“吉林大学(力旺)终身成就奖”。
6.刘福森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7.贺来受邀参加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研修班。
8.孙正聿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出版。
9.孙利天论文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14期全文转载。
10.孙正聿文章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18期全文转载。
11.贺来教授在《哲学研究》2016年第8期发表论文。
12.孙正聿在《人民日报》发表论文。
13.吉林电视台播出邴正关于“有理讲理”的系列讲座。
14.孙正聿为中纪委培训中心讲座。
15.邴正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举办专题培训班做专题讲座。
16.中心研究员出席一系列学术研讨会。
17.中心研究员做一系列学术报告。

1.“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7月20—21日,由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社、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利锋,中心主任孙正聿,中心副主任贺来,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杨海英参会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单位的15名著名学者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汇集了国内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外国哲学等不同领域的一批一流学者,会议规模小,讨论深入细致。在两天的会程中,学者们围绕“当代哲学形态”“哲学的任务”“路径与方法”及“未来哲学形态”四个专题展开了热烈研讨,就哲学的特性及其当代形态、思想的状况与哲学的任务、建构中国哲学当代形态的路径问题、当代中国哲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个性鲜明且发人深省的观点。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内容充实、思想碰撞充分的高端学术会议,取得了重要成果,将为推动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的建构发挥积极作用。

2.“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德国古典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2016年8月27—28日,我中心与哲学社会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德国古典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理论探讨杂志社、学习与探索杂志社、社会科学辑刊杂志社等单位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展开讨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中国哲学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有关马克思思想资源的康德与黑格尔之争,使得这一边缘化的理论课题又重新提上日程。参会者围绕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问题、康德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马克思辩证法与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辩证法与德国古典哲学、列宁辩证法与德国古典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德国古典哲学六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3.中心成员参加第十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辽宁沈阳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方法论自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编译局等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以及国内主要报纸、学术刊物的主编、编辑近260位专家出席会议。中心主任孙正聿、副主任孙利天、主任助理张盾、研究员邴正出席了会议。孙正聿做了题为《时代精神主题化》的发言,孙利天做了题为《面向事情本身的辩证法》的发言。

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举行。

        10月10日,中心主任助理张盾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举行。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评议专家组由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南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哲学院胡海波教授,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副主任孙利天教授组成,王南湜教授担任评议专家组组长。课题组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全体成员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霍志刚主持。
        开幕式上,吴振武副校长代表学校对张盾教授及研究团队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表示祝贺,课题论证会由王南湜教授主持,张盾教授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从总体上介绍了该课题的酝酿过程、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计划,重点介绍了课题包含的七个重大论题的主要内容。

5.孙正聿获首届“吉林大学(力旺)终身成就奖”。

        2016年9月16日,在吉林大学校庆七十周年来临之际,学校组织表彰了一批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我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获首届“吉林大学(力旺)终身成就奖”。“吉林大学(力旺)终身成就奖”是吉林大学设立的用于奖励终身致力于吉林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并作出卓越贡献的吉林大学教职工,每年评选人数不超过2位。该奖项的另外一位获得者为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徐如人院士。在吉林大学校庆七十周年典礼上,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为两位获奖者颁奖。

6.刘福森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近日,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成果名单公布,我中心研究员刘福森教授的《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书稿入选。自2010至2016年,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已累计有5项成果入选文库哲学类,分别是中心主任孙正聿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中心副主任贺来的《“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中心主任助理的《黑格尔与马克思政治哲学六论》、中心研究员刘福森的《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彰显了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的学科优势。
        本书对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共分三编,其中第一编立足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反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哲学观,为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哲学观的证明。第二编对马克思哲学创建时期的三编经典文献(《手稿》、《提纲》和《形态》)做了系统的分析。第三编集中探讨了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历史科学,不仅是一种历史观,而且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本书计划于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7.贺来受邀参加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研修班。

        9月19—24日,中心副主任贺来邀参加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举办的第六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建设研修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会见了研修班的学员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与党同心、坚定自信、人民至上、追求卓越、崇德向善,自觉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表率作用。
        “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为国家级专项计划,目的是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重点是加强理论、新闻、出版、文艺4个领域的中青年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文化名家工程”则是近年新启动的项目,通过每年重点扶持和资助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的名家承担重点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遴选扶持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杰出人才。中心副主任贺来入选2014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8.孙正聿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出版。

        中心主任孙正聿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于2016年6月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并于8月被评为“中国好书”。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本内容,以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总体线索,以“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为主要目的,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全书共50余万字,分为八章。
        第一章阐述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变革,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的旨趣和道路;第二章阐述了马克思《资本论》的“资本批判”,论证了《资本论》的哲学智慧;第三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第四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智慧;第五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论证了能动反映论的哲学智慧;第六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论证了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的哲学智慧;第七章阐述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论证了中国学者总结和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第八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论证了作为“学说”、“学术”和“学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9.孙利天论文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14期全文转载。

        孙利天教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的论文《现代性的追求和内在超越》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14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包含着现代性诊断、批判和超越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在现代性的经历中内在的超越现代性,不仅要吸取西方现代性理论中代表一般人类文明进程的优秀成果——希腊理性精神,也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

10.孙正聿文章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18期全文转载。

        中心主任孙正聿发表在《光明日报》2016年7月7日第11版的文章《马克思与我们》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18期全文转载。该文章是孙正聿教授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马克思与我们》为题发表的一次精彩演讲。他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入手,深入浅出地以马克思理论的彻底性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历史、理解未来。《光明日报》2016年7月7日第11版“光明讲坛·名家”发表了这篇演讲稿。

11.贺来教授在《哲学研究》2016年第8期发表论文。

        贺来教授在《哲学研究》2016年第8期发表《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该书指出,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想根据,并为促进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提供思想力量,这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关注和思考,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赋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的价值关怀,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12.孙正聿在《人民日报》发表论文。

        《人民日报》2016年8月8日学术版发表了中心主任孙正聿的论文《哲学理念创新与文明形态变革》。作者认为,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其基本功能是对人类文明进行理论总结和思想升华,塑造新的时代精神。当代中国哲学应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以理念创新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变革。文章围绕“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使命和责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理念创新”、“为人类文明形态变革贡献中国哲学智慧”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13.吉林电视台播出邴正关于“有理讲理”的系列讲座。

        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科学理论大众化栏目《有理讲理》第十四期于8月1日18:00在吉林卫视播出中心研究员邴正以“坚定理想信念同心共筑中国梦”为大家做讲座。该讲座从哲学视角阐述中国梦的深层意义,激励大家不负历史责任,担起时代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

14.孙正聿为中纪委培训中心讲座。

        2016年10月13日,中心主任孙正聿在中纪委北戴河培训中心讲座,题目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15.邴正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举办专题培训班做专题讲座。

        8月30日至31日,中心研究员邴正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举办省十二届人大代表专题培训班做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专题讲座。

16.中心研究员出席一系列学术研讨会。

                7月17日,中心研究员邴正赴兰州参加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本届年会主题为“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有“少子老龄化:东亚社会面临的挑战”、“社会学高峰论坛:新发展、新理念”、“青年博士论坛”等61个分论坛。
        8月5日,中心研究员邴正参加在兴安盟阿尔山市举行的关于“阿尔山论坛”的研讨会,该论坛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主要研讨“阿尔山论坛”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9月9日,中心研究员邴正在长春出席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全国社科期刊创新联盟主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承办,吉林警察学院协办的“域出版”暨学术期刊联盟建设研讨会。
        9月23日,中心主任孙正聿出席由国家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吉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网络文化传播峰会。峰会的主题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信”。孙正聿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
        9月28日,中心研究员邴正出席2016(第六届)“中国边疆重镇”高峰论坛。该论坛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召开。论坛由《环球时报》社与新浪网联合主办,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及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协办。


17.中心研究员做一系列学术报告。

7月14日,中心主任孙正聿在黑龙江大学作了题为“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讲座。
        8月3日,中心研究员邴正在吉林省人社厅三楼会议中心为吉林省直暨长春市2016年计划分配的324名军转干部做题为“关于当前文化发展趋势与矛盾”的专题讲座。
        8月19日,中心研究员邴正在广州市广东人口研究院,做关于文化复合性的学术报告。
        8月20日,中心研究员邴正在深圳市深圳图书馆做题为“教育的使命——当代社会转型中的教育理想”的报告。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