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哲学系自1958年建系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爱智求真敢问真”的学者,他们走向全国各地,为开创和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今适逢吉林大学七十华诞,本平台特开设《吉大七十•哲林人物》栏目,刊登一系列吉大哲学优秀系友专访。忆往昔峥嵘岁月,叙今朝母校情深,展未来踌躇满志……
“哲学进入时代,哲学回归生活”
——访杨魁森教授
杨魁森,1944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吉林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家组成员。
196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1996年评为教授,1999年选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选择和确立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即把当代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于阐释当代社会发展的最新问题。这种研究关注两个前沿性:一是当代哲学的前沿性理论,另一个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前沿性问题。围绕这个方向,多年来相继形成三个研究专题:社会发展理论、当代社会思潮、商品经济文化。主要研究方向: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生活世界理论。先后出版了《哲学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思潮》、《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哲学与生活世界》等7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及其他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了《商品经济的哲学透视》、《物化的时代》、《哲学就是生活观》等60多篇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采访时间:2016年9月15日
采访地点:杨魁森教授家中
采访人 :于涵(以下简称“于”)
文字整理:王倩
采访对象:杨魁森(以下简称“杨”)
于:杨老师,您好!很高兴代表“反思与奠基”网站以及《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编辑部对您进行采访。您于1961年进入吉林大学哲学系,196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能否为我们讲述一下您因何与哲学结缘,并且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杨:我高中就读于长春一中,当时高中部的教导主任车文博是吉大哲学学院的老师,我的高考志愿也是车老师帮忙填写的,所以就进入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就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虽然开始时我自己对文学更加感兴趣,但是在吉大哲学学院的学习生活,也使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在回想起来,这既是我的职业同时又成为我的思想信仰,成为我人生价值的导向。而且我这一生不论从教学、科研还是理论宣传方面都没有离开过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在的很多学生都认为马哲没什么,包括我当年带的很多博士生,他们的博士论文很多都是从古希腊或者德国古典哲学的康德、黑格尔等等开始讲起,讲到马克思时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了。这个现象让我很纳闷,经过跟学生交流,发现他们认为马克思也没什么太丰富的东西可写。这也使我明白,学生对马克思的思想了解的过于肤浅和薄弱,由于了解的过少,所以就会认为马克思没多少思想。所以我认为马哲专业的教学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基础学习,第二个方面就是马哲史的学习,而马哲史方面可学习的内容就非常丰富,包括从马恩以后,马克思哲学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它涉及到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以及其它许多方面的问题,这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搞清楚。另外还包括马克思以后的范围阶段,比如说:西马、后马等等,它们的主要内容以及发展概况,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包括这几年好多博士论文涉及到哈贝马斯、鲍德里亚还有东欧的一些哲学家以及研究马克思的人,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丰富的内容。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哲学著作等等。第三个方面应该就是现实问题,即当代重大理论的实现问题,这也正是马克思关注的对象,哲学界前几年的张异宾教授曾经提过“回到马克思”的思想,这个在哲学界也形成了一股潮流,大家都回过头去研究马克思原本的思想,这个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我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更重要的还是走进当今时代,是进入而不是靠近!一方面要回过头去读马克思,看马克思真正讲了些什么,另一方面就要把马克思当代的意义领悟清楚,所以我认为我这一辈子研究马克思哲学都没有研究透彻,直到退休之后我仍然觉得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上很多问题也只是开了个头,只是精力有限,我没能完成的事业就要你们来继续研究了。
于:上世纪60年代您进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时至今日已有50余年,校园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生活也不似从前。追忆过去,您能否为我们回顾一下您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活?
杨:我认为一个人在一生中大学阶段是最宝贵的时光,大学生活对人的熏陶,包括知识教养等等,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所以大学生活应该很充实地度过。相比较现在的大学生活,我认为我们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那个时候,大家学习都非常认真,就是说所有人对待学习都是一心一意,没有一心二用的;其次,大学生活也非常丰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课外活动就是打篮球。当时在吉大,文科楼后面有几个篮球场,文科生都在那儿打篮球运动,我们当时为了下午能打会儿篮球,都是上午就拿着小黑板去占篮球场,小黑板上甚至还写上了下午几点到几点该场地被占用等等。当时的篮球赛是相当精彩的,一个寝室几乎人人都能打篮球,人人都渴望上场打球;第三,就是那个时候我们会看很多的课外书,特别是小说、历史书籍等,当时的阅读面挺宽,阅读量也挺大。所以在大学,我们都是充分吸收营养,乐于读书和学习。毛泽东有句很形象的话描述当时的大学生活:“大学生到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菜园子一样,可劲儿吃菜。”我们当时基本就是这样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我认为在大学时代,学生不必要过早的把精力都分散到别的事情上去,主要还是应该学习,等你在参加工作以后,大家就会发现以后很难有机会再像大学时那样全心全意读书,相反会有很多机会做别的事情,比如做生意什么的。因而,大学时期,就应该安静的真正的读几本书,好好修炼自身。所以我感觉自己当时的大学生活还是非常充实的,对于我的一生还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另外,我也特别想提一提吉大的学术传统。吉大的传统就是读书风气特别浓厚,就像过去即便在文革期间,吉大也总是书声朗朗,我们教学的内容比较深刻,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直到现在,吉大与全国的大学比较起来,搞学问的风气还是更正一点,读书风气浓郁。学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专心学习的,但是吉大唯一让我感到有缺陷的地方,就是咱们的资料相对少一些。当时高清海老师讲欧洲哲学史,但是不懂外语,所以基本靠北大那些学者翻译的书籍来进行研究,但是高清海老师就有能力把这些资料做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解,这点是我们都非常敬佩的。学术研究就是各有各的风格,吉大的风格就是出思想家,但是缺少学问的根据,也就是缺少研究古文献、原著等等的学者。但实际上来看,无论是搞思想还是搞资料研究,这些都各有各的特点。而我个人认为哲学还是应该坚持以思想见长,这也是自高清海老师之后,我们吉大的优势所在,就是要不断的提出一些新的思想。在这点上,我认为高清海老师是非常值得敬仰的,我们哲学系也受他的影响非常大。他在哲学研究方面,总是不断的提出新思想新思路,不断的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这些都是高清海老师无可替代的特点,也塑造了吉大哲学的意蕴和传统。
于: 2004年,您在《学习与探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哲学就是生活观》的文章,并被《新华文摘》第15期转载。您在文中提出的“生活世界哲学”理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能否在此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生活世界观”呢?
杨:2000年之后,哲学界都在讨论哲学应该去向何处,以及在新世纪应该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说法,包括生存论哲学对我而言印象比较深刻,对我提出“生活世界观”有一定的启发。但我主要还是根据我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建立我的哲学观。当时我发表过一篇文章《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主要讨论新时期究竟研究马克思的什么内容,我这一生的主要研究方向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对马克思哲学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经过广泛的资料阅读和分析,我感觉到马克思哲学实际上就是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学说。后来受生存论的影响,我感觉马克思哲学主要就是现当代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本质的一种探讨,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以及未来的走向。由此,在2004年时,我就提出了“生活世界观”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当代哲学的主题应该是生活观。我当时浏览过很多西方的哲学理论,比如说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等,但是我并没有采用他们的理论,而更多借鉴的是他们关于哲学转向的思想,是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世界转向人类生活,哲学研究的重点和主题确实转向了生活世界,这个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也能够使哲学更贴近于现实生活。近十几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哲学渐渐被边缘化,甚至于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就哲学本身而言,它不能成为主流学科,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但是哲学在新时代仍然有生命力的原因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能够适应人的需要,所以现代哲学的发展必须考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真正的把哲学转向生活,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样哲学才能焕发出它应有的生命力。
于:老师,您刚才提到商品经济下人类面临的生存矛盾问题。并且您在《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一书中也大篇幅的讨论了这一问题,那么,您具体是如何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的?
杨:在90年代,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商品经济时代的社会矛盾与人类的生存问题,发表了十多篇文章。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商品经济,实际上也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发展三阶段,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未来的产品经济。而商品经济这个中间的阶段可能就是人类面临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个时代的人的特点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它相对自然经济来说,人就相对独立出来了,个性也得到了分离,但它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又是依赖于物的交换,所以这就造成了人的生存矛盾。有的老师曾对我提出质疑,认为我是在肯定商品经济,而他们都在否定商品经济。我认为我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商品经济,而是从两面、两重性的角度来分析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既是人类历史上必经的阶段,比如说中国发展的是社会主义,也需要回过头来发展商品经济,这是人类历史必经的发展阶段。但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又有它深刻的生存矛盾,可以说是依赖性与独立性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商品经济阶段最基本的矛盾。1999年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物化的时代》,这里面对商品经济的分析比较全面和透彻,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以“经济的社会形态”表现的社会特征;第二个方面就是以“人的物化”表现的人的发展特征;第三个方面就是以“剩余劳动”表现的劳动特征;第四个方面就是以“经济必然性”表现的规律特性。而所有的这些都是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来概括和总结的。另外就是商品经济阶段面临的生存矛盾,实际上西方很多学者都深入分析过这些矛盾,人现在能够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或者消费越来越多的财富,但是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就是一种整体性的迷失感。现在我们依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科技,可以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但你创造这么多财富主要是干什么?有一种可能是,我就是去消费、占有,所以完全就是消费型的或者是享乐型的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是对商品社会的一种厌恶,想回到自然状态,这就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生活,想要与世隔绝但隔绝不了,所以精神比较苦闷。在商品经济下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形态,存在很多问题,经济学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他们对商品经济的研究只是一种量化的、描述性的东西,但是研究哲学的人又不愿意承认这是个实证的问题。而马克思的很多哲学都是经济学的走向,所以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已经有很多关于商品经济的描述与研究,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在这样的历史阶段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于: 对历史思维方式的建构问题的探索是您的学术研究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2014年您与程彪老师合著《思的事情》一书出版,书中系统、完整的表述了“历史思维方式”这一学术范畴。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历史思维方式研究的理论意义?
杨:随着历史意识的兴起,现代哲学实现了自身的生活世界转向并把哲学主题定位于人的自我理解。而在探讨这一哲学主题的过程中,现代哲学逐渐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建构起一种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历史思维方式。作为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思维方式,历史思维方式有着独特的内涵:它以人的现实存在的历史性为基础,以自我反思性为基本原则,并具体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历史理解过程。现代哲学所建构的历史思维方式是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思维方式,它不能脱离人的自我理解这一现代哲学主题而形式化为一些抽象的方法或方法论原则。
而关于历史思维方式的当代建构问题,我认为并不止于对“历史意识”的呼吁和阐扬,也并不止于标出历史思维方式的某些基本原则,而更在于立足当前人的现实存在,剖析和揭示其独特的历史性内涵,从而推进当前人的自我理解。这或许才是历史思维方式的当代建构对于我们探讨和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的最大启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建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存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当代自我理解。
于:今年是吉大建校70周年,作为吉大的老校友,同时也作为吉大的资深教师,您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话想对母校和学子们说?
杨:我想对母校说的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精神”,吉大的精神一直都是读书、研究风气浓郁,我希望母校能够继续坚持自身的特色,在未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有句话说的很形象,说大学培育出的人才好比优质土壤,大学的作用就是输送人才,源源不断的改良社会这片“土地”。一个社会的长期发展在于人才,而大学的职责主要在于此。
我想对学子说的是,希望大家珍惜大学生活,静下心来努力学习和读书,即便是在比较浮躁的经济时代,学生们还是应该明确自身的主要任务,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在进入社会之后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最后祝愿母校和学子们都有美好的前途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