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十二五”期间(2011-2015) 建设主要成就
作者:2016-05-18时间:2016-05-18来自:反思与奠基


★孙正聿教授应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讲解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20次集体学习。集体学习上,孙正聿教授就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了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以此次讲解为主要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党员干部读本》于2015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孙正聿教授的著作《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14年9月13日,孙正聿教授撰写的著作《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该书出版后,《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发表评论,2014年9月被列为中宣部、中组部联合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的第九批学习用书,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重点出版物,获得2014年国家出版基金;2014年10月被吉林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推荐为党员干部学习参考用书;2015年3月被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国家图书馆选定为第二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2015年8月,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六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
 


★新增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承担项目数量居学科前列

        孙正聿教授的"《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张盾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分别获准立项2012年、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自2004年获首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来,我中心共承担了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承担项目总数居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前列。
        十二五期间我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34项,科研经费665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规划项目13项,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其他项目4项。在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中我校哲学学科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一位。

点击查看:立项情况表
 


★四部著作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入选数量全校第一

        孙正聿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下卷)、贺来教授的《"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张盾教授的《黑格尔与马克思政治哲学六论》和孙正聿教授的《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分别入选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其中《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上下卷)2013年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十二五期间我中心共出版学术著作31部,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五项成果获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孙正聿教授的《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邴正教授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贺来教授的《"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和张盾教授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十二五期间我中心共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9项,其中一等奖8项。

点击查看:获奖情况表
 


★中心教师发表的A类论文总数居全校首位

        十二五期间我中心共发表学术论文305篇,人年均发文3.6篇。其中A类论文29篇,B类论文36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7篇,在《哲学研究》发表16篇,在《求是》发表3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2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6篇,1篇研究报告受吉林省委书记批示。在学校历年的科研成果统计中,我中心发表的A类论文均居于全校首位。姚大志、王庆丰和贺来在2013年发表论文数量位列全校文科一、二、三位。

点击查看:A、B类论文情况表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以我中心成员为学术骨干的"211工程"三期项目"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985工程"三期项目"哲学基础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通过国家验收。2014年我校启动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哲学-社会学"学科建设项目被确立为高峰学科项目。以上项目在历年的绩效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
        2013年6月,中心作为主要协同单位,与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合作,成立"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
 


★多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2014年9月9日我中心孙正聿、孙利天、贺来、姚大志、张盾申报的"哲学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获教育部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前该成果荣获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李大强教授的《悖论解秘》分别于2011年、2014年入选中国大学生视频公开课,孙利天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孙正聿教授的《哲学的自我追问》2013年荣获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特别奖(全国仅评出两项特别奖)。
 


★优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013年,孙正聿教授被聘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姚大志教授获聘2013-2017年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来教授获聘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4年,邴正教授当选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孙利天教授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
        贺来教授入选2014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张盾教授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王庆丰教授入选教育部2013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014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并被评为2014年度"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目前我中心有1人被聘为吉林大学资深教授,1人被聘为,2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被先后聘为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1人被聘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人被聘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3人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4人被聘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

★学术活动丰富,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13至2014年,孙正聿、孙利天、邴正先后为吉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长白山讲坛"做了9场专题讲座,宣讲理论政策、普及社科知识、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提升公众人文社科素养,推动了吉林省的文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中心先后主办了"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哲学与社会学跨学科高端对话会"、"现代性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等19场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我中心研究员接受《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纪委网站等多家媒体专访,为社会各界讲座近百次,出国访学24人次,邀请国内、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20次,有力促进了国内外哲学学科的学术交流。
 


★文献资料及媒体平台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

        十二五期间中心购进德文原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等一大批中外文图书资料,中心学术刊物《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定期出版,收录了一系列关于哲学基础理论问题的重要研究文献,有力推动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
        2015年,中心成立数据文献中心,对网站进行改版升级,开通微信公众号"反思与奠基",提升并扩展了中心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