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吉大邴正精彩阐释21世纪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西电新闻网讯(记者 吴秀霞)“在座的师生有姓邴的吗?”“姓邴的人究竟从哪里来?”“百家姓里有邴姓吗?”……一连串的提问一下子吸引了在场师生,这是11月21日晚名人名家报告会上的一幕。

  11月21日晚7时,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吉林日报社社长、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邴正教授走进名人名家讲坛,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为题,在南校区办公楼206报告厅,为300余名西电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生动的报告。在三个小时的报告中,邴正教授旁征博引,幽默诙谐,场内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党委副书记龙建成主持了报告会。

  姓氏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会伊始,邴正教授首先从“邴”姓的起源谈起,引出姓氏文化的问题。他说:“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全世界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姓氏。中国的姓氏都是有起源的,也是最复杂的。”在对一些姓氏的发展变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后,邴正教授认为,姓氏起源是人追寻自我、认识自我的结果;姓氏发展与民族关系发展密不可分;姓氏迁徙揭示了人口流动的规律;姓氏身份反映了社会分层;姓氏声望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文化是人特有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性活动的成果

  什么是文化?邴正教授认为,要给文化下定义,首先要区别文化和自然。文化和自然相对应,凡是自然的事物,就是非文化的。他进一步指出,文化就是非自然状态,这种非自然状态是通过人的活动产生的。因而,文化就是人改造自然的成果。

  关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邴正教授认为,文化来源于农业,文明来源于城市。文明是超越了野蛮时代的一个历史阶段,是和野蛮相对应的。他通过梳理古今中外文化发展脉络,阐述了文化是人特有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性活动的成果,文化是人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的发展过程,是人取代自然进化的特有的进化发展方式。

  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谈到文化符号与文化自觉的关系,邴正教授引经据典,先从卡西尔关于符号的重要性谈起。卡西尔认为,“与其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还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正是符号,人的创造力才得到最大的发挥;正是符号,才使人与动物同处于一个物理世界,而又能拥有建设一个他自己的世界,建设一个‘理想的世界’的力量。”在分析了东西方文化符号的演变过程后,邴正教授指出,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谈到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意义时,他说:“文化符号就是众多的历史热情中最具代表性的浪花,而其体现出来的是它背后的一个民族的历史特质。”文化符号一经形成,首先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它是文化精神的表征。其次,文化符号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另外,文化符号是浓缩了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当代中国文化是四种文化交互融合、碰撞、冲突的矛盾体

  今天,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承面临哪些挑战?邴正教授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单一民族文化的传统结构已经被打破,文化发展已经进入多样化并存与竞争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当代中国文化早已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四种文化交互融合、碰撞、冲突的矛盾体。这一矛盾体由古代传统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外来文化、新生文化四大板块构成。

  这些矛盾也同样体现在中国文化符号的认同与选择上。他说,如果中国依靠市场经济与全球化实现了经济崛起,以同样方式发展文化,其结果必然是西盛东衰。这样的崛起,在文化上无异于文化自杀。这是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矛盾,也是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文化符号更新过慢的问题所在。

  当代中国文化符号需要创造与更新

  如何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邴正教授指出,首先,要处理好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努力摆脱政治实用主义的消极影响。政治是权力行为,是硬实力;文化则是软实力。完全脱离政治的文化未必有生命力;泛政治化的文化则更没有生命力。

  其次,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努力摆脱经济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只有尊重文化特点和规律,注重发展和提高经济活动的文化含量,才能在获取经济价值的同时,打造文化品牌,生成文化符号。

  同时,要处理好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摆脱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文化虚无主义否定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否定了民族的历史合法性。

  最后,邴正教授引用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指出了中国文化符号的前进方向,为报告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现场再次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党委副书记龙建成在总结时指出,邴正教授作为著名的文化哲学专家,以幽默睿智、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精彩演绎了文化符号在人类长河当中的发展过程,深刻阐释了文化符号对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性,让大家享受到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他希望广大师生能立足岗位实际,主动担当起文化建设的时代责任,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