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2012年上半年成果简介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

 

成 果 简 报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2012年上半年成果简介

 

 

一、本中心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吉林大学组织开展了“985工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评估工作,重点对新一轮“985工程”批准建设的科技创新、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交叉三类共24个学科建设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哲学基础理论”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代表国家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引领着哲学理论研究的时代发展。吉大新闻网就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哲学基础理论”项目进行报道。

2月24日,中心研究员姚大志教授、程彪教授获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程彪教授的课题名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解析”,课题批准号为12JJD710002;姚大志教授的课题名称为“分配正义研究”,课题批准号为12JJD710011。

2月29日,中心研究员韩志伟教授申请的“西方历史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获准教育部社科研究其他项目立项,项目编号12YJA720007,资助总额9万元。

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力求在中、西、马哲学研究中实现内在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在以下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一是在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明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理论的确定性。二是在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学术天人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存在论内涵。三是在深入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福利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公平正义学说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思考建设以能力和贡献为主要社会分层机制的制度设计,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四是在梳理和总结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和分析它对当下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寻找现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本中心成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

    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发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一文。贺来教授在文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深层的一致性,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的本性,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独特的精神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贺来教授发表在2012年3月22日《光明日报》的论文《“划界”与“越界”:哲学介入中国现实的基本方式》,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文章提出,要发挥哲学的特有功能与作用,必须用哲学的方式介入现实生活:一是“划界”,二是“越界”。 “划界”是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中不同领域的“界限”进行自觉的区分,通过澄清事物的界限,揭示不同领域事物所遵循的差异性的“游戏规则”,从而消解抽象的总体性力量对多样而丰富的思想、生活领域的侵蚀和控制。“越界”是对存在于人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中的束缚人自由发展的刻板教条、僵死观念和抽象力量的解构、克服与超越。哲学的“越界”意味着对统治和支配人们思想和生活的“终极力量”、“最终模式”、“最后真理”进行驳斥和超越,从而为思想的自由空间、生活的未来希望开辟道路。

中心研究员姚大志教授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的论文《什么是启蒙:过去和现在》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刘福森教授在《光明日报(理论版)》2012年2月14日发表《哲学的“根”与“用”》, 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该文探讨了哲学与现实的双重关系:哲学根源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同样,哲学的用途也是为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服务。哲学家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的精神代表,不是因为他的哲学超越了现实的生活世界,而是因为他以抽象的哲学理解反映了时代的人类的生存主题。

     姚大志教授在《哲学研究》2012年第5期发表《再论分配正义——答段忠桥教授》一文。该文针对段忠桥教授的商榷文章,探讨了双方具有分歧的三个基本观念,即分配正义、平等和应得。全文分为三大部分:一、我们为什么需要分配正义?二、平等意味着什么?三、什么是“应得”?

中心研究员刘福森教授在《哲学研究》2012年第6期发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三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文。该文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不仅是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超越,也是对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的超越。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某种本体论或形而上学,也不能把它归结为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如果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仍然可以叫做“人道主义”的话,它也是不同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的一种“新人道主义”,这种新人道主义是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

中心研究员姚大志教授发表在《世界哲学》2012年第2期的论文《当代功利主义哲学》,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虽然功利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地位,但是它目前在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仍然是一支重要力量。按照其论证的逻辑,我们可以把功利主义分为三种,即行为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以及双层功利主义,其中后两者是为克服前者的困难而产生出来的,同时它们也产生了新的困难。然而,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功利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心研究员程彪教授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的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并不是“生产力”,而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确定这一核心范畴并阐明其基础性解释意义,对于克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化理解、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具有重大意义。

    刘福森教授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的论文《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态伦理学》,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转载。文中强调:民族文化是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伦理。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就必须超越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乎自然”的哲学精神;我们还必须以中国文化的“中道”精神取代西方文化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超越西方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范式的生态伦理,把生态伦理学建立在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基础上。要把理论的生态伦理变为广大民众的实践的生态伦理,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张岩磊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的论文《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文章提出,现代哲学的多元基础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最为根本的挑战在于,以既往的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主义的思维模式切入世界这个混沌,我们容易限于同一性的死亡哲学;而取消同一性的基础主义的哲学观听任多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实际上又容易使世界陷入混沌而使人无所适从。如何面对这种多元基础的事实,如何重新选择一种平面切入现实的混沌?我们在此以一种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即“文化的相对——哲学的绝对”的哲学观,尝试作一回应。

    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的论文《寻求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反思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基本前提》,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文章立足于中国人的生存处境,论证了这一基本观点: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只能是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深入反思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深层根源,即个人被抽象物所统治,使得个体生命失去了自由的独立人格,并因此使得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被虚无化。

 

三、中心成员出版新著。

    中心研究员、吉林日报社社长邴正教授的《邴正讲演录》由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作者爱演讲,从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在吉林大学任教到现在,作者大概作过2000多场报告。这些报告从学术到时事,从普及知识到思想理论教育,涉猎广泛。篇幅所限,本书收录的主要是文化研究方面的10篇演讲。

    中心研究员王庆丰教授的专著《德里达发生现象学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部关于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思想的研究专著。德里达作为法国现象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其现象学研究颇受争议。本书立足于德里达的早期期现象学著作《胡塞尔哲学中的发生问题》、《胡塞尔几何学起源引论》、《声音与现象》,从发生现象学的角度对德里达的早期思想进行了研究。

四、本中心成员获重要学术奖项与荣誉。

在最近召开的吉林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大会上,我中心和哲学社会学院被评为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业绩突出单位”。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和哲学社会学院获科研经费327.58万元,荣获“2011年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科研经费指标的单位”;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和哲学社会学院人均CSSCI论文1.71篇,荣获“2010年人均发表CSSCI收录论文数量前5名的单位”。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姚大志教授获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业绩突出个人”。其中,孙正聿教授2010年在A类期刊发表论文2篇,属于“2010年在A类期刊发表论文前3名的个人”。姚大志教授2010年在CSSCI发表论文8篇,属于“2010年发表CSSCI收录论文数量前3名的个人”。鉴于“十一五”期间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我中心和哲学社会学院还被评为“‘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先进单位”。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副主任孙利天教授、副主任贺来教授、漆思教授获分别获“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殊贡献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先进个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先进个人。贺来教授、漆思教授、韩志伟教授、王福生教授分别获著作类“吉林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孙正聿教授、贺来教授、张盾教授分别获论文类“吉林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2年2月2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向吉林大学发来贺信,对2011年度吉林大学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且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获得优秀的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等5位教师表示祝贺。信中表示,这些同志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学风端正、治学态度严谨,自觉带领课题组坚持正确导向,努力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更好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贡献。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