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2012年下半年成果简介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
成 果 简 报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2012年下半年成果简介
一、本中心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的《〈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项目编号为12&ZD107,资助额度为80万元。本次立项是孙正聿教授自2004年获得首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来,第二次重大项目立项。自此,我中心已经共获得三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为贯彻落实《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1-2020)》,学校开展了“行动计划”部分资助计划。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的《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获准“学术名家自由探索计划”项目立项;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的《当代哲学基础理论重大问题研究》获准“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立项;中心研究员漆思教授的《当代中国哲学道路的话语理论体系研究》获准“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项目立项;中心研究员王庆丰教授的《〈资本论〉哲学思想解读史研究》获准“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
12月27日,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的《人的精神家园》获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立项。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哲学发展趋势》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
二、本中心成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发表《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中的<哲学笔记>》一文,共计24版。该文是孙正聿教授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辩证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中指出: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主要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辩证法。由于不理解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不仅造成了把辩证法当成“实例的总和”和“抽象的方法”的“两极相通”,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朴素的辩证法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成直观反映论的“双重还原”,而且特别是导致了把列宁的辩证法归结为与“实践论的辩证法”相区别的“认识论的辩证法”,从而曲解了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化对列宁《哲学笔记》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张岩磊博士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的论文《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4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尽管各派现代西方哲学家都在力图反对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基础主义,但是在他们批判基础主义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新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哲学的多元基础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最为根本的挑战在于,以既往的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主义的思维模式切入世界这个混沌,我们容易限于同一性的死亡哲学;而取消同一性的基础主义的哲学观听任多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实际上又容易使世界陷入混沌而使人无所适从。如何面对这种多元基础的事实,如何重新选择一种平面切入现实的混沌?我们在此以一种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即“文化的相对——哲学的绝对”的哲学观,尝试作一回应。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哲学研究》2012年第11期发表《恩格斯的“理论思维”的辩证法》一文。文章指出: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系统地阐述辩证法,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重大贡献。这具体地表现在恩格斯全面地概括和总结了科学史、哲学史和人类史所体现的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深入地探讨和阐发了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关系,具体地揭示和论证了辩证法与理论思维方式、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成果、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科学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和阐述恩格斯的理论思维的辩证法,回应对恩格斯辩证法的各种批评,是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在《哲学研究》2012年第7期发表《哲学的“中道”与思想风险的规避》一文。全文分为三大部分:一、哲学的“两面性”及其思想风险;二、哲学的两面性与自我异化的思想根源;三、哲学的“中道”:思想风险的自我规避。文中指出,哲学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复杂存在,包含着“自我异化”的思想风险,从事哲学是一种“思想冒险”,哲学的思想、话语和行动既有可能带来“善果”,也有可能结成“孽缘”。放弃哲学“自恋”与“自贬”这两种极端的自我理解形式,在二者的“中道”中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既平凡普通又禀赋独特精神品格的超越性思想,是克服这一困境的重要前提。这使哲学成为一种“内在而超越”的批判性活动,并因此确立起哲学独特的精神品格与内在尊严。既放弃霸权,又拒斥自我放逐;既放弃“自我神圣”,又拒绝“自我矮化”,在凡俗的世界中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天职”,这就是哲学的“中道”。只有这样,哲学才能避免自我异化的命运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思想风险,真正成为推动自由生活的积极力量。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光明日报》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开创高校社科发展新局面”为题刊发了一组讲话。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发表了题为《以坚定的理论自信推进理论建设》的讲话,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明确理论使命,坚定理论自信,增强研究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深化理论研究,推动理论队伍建设。该讲话被《中国高等教育》、《吉林日报》、《新长征》等刊转载。
三、中心成员出版新著。
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册)2012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民出版社先后于1985年和1987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的一部标志性成果,出版之后,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这部著作凝结着高清海先生的心血和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的集体智慧,该书的重版对于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甚至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都具有重大的思想史意义。
11月5日,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的著作《人生哲学读本》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由国家出版基金立项,并被列入新闻出版总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重点出版物;孙正聿教授的“哲学家寄语青少年丛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是面向青少年学生撰写的启蒙性、普及性哲学读物,丛书包括《哲学的修养》、《人的世界》、《现代思维方式》、《现代审美意识》、《现代价值观念》五部著作,必将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心研究员漆思教授主编的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院刊《文化中国论丛》第一辑《文化的力量》2012年6月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担任该论丛的顾问,并为论丛作了“论文化建设的魂与体”的序言。
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的著作《“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马克思哲学“主体性”问题研究》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贺来教授的成果是继孙正聿教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之后,中心入选的第二部著作。《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申报成果应当已经完成且尚未公开出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方式组织出版,并对入选作者进行表彰。
四、本中心成员获重要学术奖项与荣誉。
我中心成员荣获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孙正聿教授、邴正教授、贺来教授、张盾教授荣获一等奖。
8月,我中心张盾、漆思教授获得“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9月28日,长春市召开“感动长春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获得“感动长春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1月29日,2012年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媒体联席会议上,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各地80多家高校研究生媒体的160余名师生参与表彰。《吉大研究生》报的人物访谈《对话孙正聿教授:“会饮”哲学 聆听幸福》被评为“优秀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