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新文化报》:孙正聿:多读好书得道于心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孙正聿:多读书得道于心

核心提示: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昨日,本报记者对话著名学者、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进行了一次关于书与阅读的问答。

阅读,可能是与世界沟通的最佳语言,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与世界谈谈。学者、作家,他们或许是与书籍之间的关联最紧密的人,他们在书籍的世界里,会产生哪些内心的语言,会浮现怎样的深刻思考?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昨日,本报记者对话著名学者、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和我省著名作家金仁顺,进行了一次关于书与阅读的同题问答。

  1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新文化: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本?

  孙正聿:我比较喜欢鲁迅的杂文,最喜欢的是鲁迅的小说《呐喊》。鲁迅深刻的洞察力,是一般的思想家、文学家所不具备的,他能够非常深切地洞察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当下最深刻的时代性问题,而且他的语言犀利,切中要害,入木三分。比如他说的,“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一下子就把该怎么去对待人生说清楚了。眼下做一件事情,采取权术,可能会获得成果,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不行的;反过来说,如果真心实意去做事情,以后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金仁顺:很难讲是哪一本。就如同在植物园里面,很难挑出哪种花草最漂亮。我读书的兴趣一直很浓烈。阶段不同,读的书类型也不同,每个阶段,最喜欢的书也都有几十本,实在是挑不出那个“最”来。

  2关于读书的量化

  新文化:您对自己读书设定量化要求吗?

  孙正聿:作为一个读书人,会挤出所有时间去读书。读书是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了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人可能随时随地都会读书,不会给自己提出一个量化要求,要求自己每天读多少、每年读几本。读书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可能什么事情都不做,但是没有一天不去读书。金仁顺:如果读新书,我大致是一周一本。但我每年会花几个月时间重读旧书。

  3关于阅读的方式

  新文化:有些书您会反复阅读吗?您建议的阅读方式是什么?精读、泛读,还是针对具体书籍采取不同方式?

  孙正聿:那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更需要反复地去阅读、思考。人们一般强调博和精,博览群书肯定是基础,但是作为专业研究,或是深入思考问题,肯定需要反复不断去精读,这样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以及新的思考。精与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读得多,才能发现什么书值得更细致、反复地阅读。我不喜欢阅读的方法模式化,在博览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兴趣、有需要或是觉得珍贵的东西,凡是发现这几种情况的时候,都有可能产生不断去读的愿望,以此去获得新的东西。金仁顺:书还是要尽可能多地读。读得多了,才能筛选出好的、适合自己的书。那种让人爱不释手,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的书,经过反复阅读,会变成我们的良师益友,也可能成为我们的闺蜜哥们儿,人生能精读几十本好书,足够我们理解世界,烛照人生。太阳底下无新事,书籍里面充满了生存智慧。

  4关于读书的选择

  新文化:“开卷有益”是真理吗?还是该有选择性地读书?

  孙正聿:“开卷有益”这句话有一定的针对性。一个人如果愿意学习、愿意多读书,肯定对于知识、才干、人文修养的磨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要问是不是只要读了某本书就会有作用,就要另当别论。实际上,书也是良莠不齐的,有些书对人的促进作用非常大,有些书只是浏览一下即可,毫无疑问的,应该有选择地去寻找好书,好读书,才能读好书。金仁顺:不能说所有的书,都是“开卷有益”,现在的垃圾书越来越多,就如同电视节目和某些作秀一样,迎合低级趣味,以博得经济收益。读书关乎心灵,关乎真正的生活质量,选对书很重要。

5实用主义VS兴趣主义

 

 

  新文化:为实用读书,和因兴趣读书,您更欣赏哪种?

  孙正聿:这存在着一个时代性的问题,人们现在的实用观念太强了,很多人往往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去读书。但是读书是各取所需,如果从对人有益的角度说,应当读一些凝结人类文明史的东西。金仁顺:这两者对我而言,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不能结合在一起,我建议各花一半时间。一半为实用,一半为兴趣。前者能在生活工作中帮上大忙;后者能让人变得有修养、有情趣。都很重要。

  6《乔布斯传》VS《四世同堂》

  新文化:抛开您所从事的专业不谈,您更愿意读中国书还是外国书?假设以下两本都是您没读过的,而您只能选择一本,您的选择是什么?《乔布斯传》、《四世同堂》。

  孙正聿:我会去读我认为好的那一本,但是到底哪一本好,不能一概而论。书这东西不分中外,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越是经典的东西,越耐人阅读。金仁顺:当代小说我喜欢读英美的,爱尔兰也不错;中国书我喜欢古典文学。如果只能在二者中选,我读《乔布斯传》。原因很简单:生活在当下。

  7纸质书VS电子书

  新文化:纸质书、电子书,您接触哪种多些?对您而言,二者的阅读体验有什么差异?

  孙正聿:我几乎不看电子书。现在人们都把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交付给电脑,电子读物信息量大、及时,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所带来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容易造成思想的平面化。而且从深入思考、反复阅读的角度出发,也不能取代纸质的阅读物。金仁顺:我想我会永远是纸质书的拥趸。纸质书不只有内容,还有纸张的质感,四封设计,油墨的香气。手指一拈就可以回到想读的页码。一本有厚度的纸质书在手上,那种踏实感是无可取代的。电子书我找不到感觉,尽管它是未来的大趋势。

  8书与社会

  新文化:有人认为,读书少与人心浮躁、物质主义等社会问题有关联。您如何看待?

  孙正聿: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就是市场经济、科技文明和大众文化的三位一体。大家去阅读的时间少了,去阅读一些能够真正表现人类文明的东西也少了,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是提倡大家多读好书,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个增加涵养的过程。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产物,需要文化的熏陶,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书籍,所以通过多读书,在看待世界、理解生活的时候,就会变得不一样。金仁顺:我觉得最大的冲击是互联网。信息变得如此巨大,也因此丧失了神秘感和含金量。巨大的信息还毁掉了我们的平心静气,让我们以为我们的视角和触角能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忙于在信息里面游泳,对需要花时间慢慢养护的心灵世界,疏于打理和建立,而这个,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读书、进而思考来进行的。

  9书与时间

  新文化:没有时间,是很多人没有读书的理由之一。该如何帮助他们或者是批驳他们?

  孙正聿:还是借用一句鲁迅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实际上,这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生追求的问题。金仁顺:谈不上帮助或者批驳。读书或者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10给年轻人的寄语

  新文化:关于阅读的一句话送给年轻人,您会说什么?

  孙正聿:多读好书,得道于心,把自己培养成有教养的现代人。金仁顺:阅读对于人而言,不是柴米油盐,不是生存必需品;但从另外的角度上讲,阅读是人的心灵生态。名利都有洗尽铅华的时候,心灵生态随着阅读的不间断,却会一直郁郁葱葱,阅读给予我们安守平凡和本分的底气,进而,用智慧和豁达去对抗越来越粗暴的物欲。

  阅读悦读

  随着互联网、电子书市场、数码产品与音频载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阅读传统。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多种多样的阅读途径,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人们也不再单纯依赖传统书籍获取知识。然而,握在手里的书,带着淡淡墨香,一页一页翻过去,仿佛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同时也是一种享受。掩卷深思这场景,永远不会出现在电子读物的世界。

  -读者荐书41岁读者王璞睿推荐的书是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泣血的文字中,感受我们那段疯狂历史的同时,减少我们再犯错误的可能。”他说,还推荐郑渊洁的童话系列。

  新文化报 记者 王凤娜 赵实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