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贺来教授专著《“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即将出版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具重要价值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吉林讯(记者郝欣 通讯员王立)4月1日,记者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悉,该院院长贺来的新著《“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马克思哲学“主体性”问题研究》已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于近日出版发行。贺来表示,对“主体性”的深度研究是推动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深化的有力切入点,对于推动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的深化具有重大价值。本成果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被同行专家匿名评审鉴定为“优秀等级”。

  贺来告诉记者,“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近代哲学中,“主体”一度被视为哲学的理论基点和逻辑出发点。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哲学史上“主体性”思想的重大成果,并从新的哲学基本观点和哲学思维方式出发,赋予了“主体性”原则以全新的内涵与意义。但在现当代哲学,包括在当代中国哲学中,对“主体性”的批判、反思乃至解构之声,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现象,“主体性”甚至被宣告为完全“过时”的观念,“主体性的终结”成为颇有影响的理论话语。贺来认为,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但它在消解“抽象主体性”之后,把“主体性”原则所内蕴的合理内核,即“价值主体”也随之消解了,这一点构成了它的深层局限,也构成了“主体性”批判的限度。马克思哲学自觉区分了“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坚持“价值主体”的优先性,把“价值主体”作为主体性的核心内容,这是它在“主体性”问题上所做出的变革性贡献。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观点与“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与人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追求具有深层的内在一致性等基本观点。推动哲学的“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哲学不可遗忘的重大使命。马克思哲学“主体性”问题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实践上,“主体性”根本上是关于人的问题,对其深度研究将有力地推动人的主体自我认识的形成和深化,明晰我们的价值坐标,对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力,并因此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通过对“主体性”问题的深度研究,将有力的推动哲学观念的更新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本研究对于与“主体性”内在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并且,对于深入理解“主体性”原则在当代中国哲学和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价值,提供了创新性的分析框架。

  (责任编辑:杨怡)

2013年04月07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