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育部优秀成果奖孙正聿获奖成果简介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2012教育部优秀成果奖孙正聿获奖成果简介
《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吉林大学 孙正聿 哲学 三等奖 论文奖
一、篇章结构: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二)马克思对“抽象存在”的批判: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终结”;(三)后形而上学对“宏大叙事”的批判: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当代“澄明”。
二、基本内容:黑格尔通过对“抽象理性”的批判达到“普遍理性”的自觉,这是一种构成思想的内涵逻辑的辩证法。而马克思不止于此,他通过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资本)”的双重批判达到思想的和实践的双重批判。这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辩证法。“后形而上学”对“抽象”的批判,则是以批判“同一性”哲学为立足点而形成的对思想的客观性和历史的规律性的双重挑战。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澄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辩证法的重大的理论任务。
三、主要创新:本文把辩证法概括为对“抽象”的批判,具体地阐述了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马克思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资本)”的双重批判,并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深入地阐述了黑格尔和马克思批判“抽象”的共同之处和本质区别,从而在当代哲学的背景下阐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哲学道路。这是当代人类实践智慧的辩证法。
四、社会影响:本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后,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于同年第4期全文转载。该文先后被收入《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和《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CNKI记录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的论文及哲学、法学博士论文40多次引用此文,其中CSSCI记录23次引用此文。该文对深化哲学基础理论、特别是对深化辩证法理论研究,从而在当代哲学的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已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