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孙正聿为吉林大学2009年至今受聘的博士生导师作专题报告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2012年11月1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举办了博士生指导教师科学道德宣讲报告会,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为全校各学科近200位2009年以来聘任的博士生指导教师作了题为“弘扬科学道德,培育优良学风,做一名合格的博士导师”的精彩报告。

报告中,孙正聿从“为人与为学”、“教学与科研”、“博士生论文指导”三个方面与博士生导师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孙正聿借用启功先生所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提出大学教师在新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应当以“大气、正气、勇气”来面对各种挑战。要将研究学问当作一种人生追求,“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身探索”,而且要“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真正地去体验进行科学研究的幸福,做到“平常心而异常思,美其道而慎其行”,应意识到,担任博士生导师不仅是一种荣誉,而是对自己提出一种新的要求,是面对更重的任务。

在“教学与科研”部分中,孙正聿指出大学教师要“分清层次,自我定位”。科研是教学的基础,大学需要进行深入的有创新的科研,高等教育要培养出“能上得去的理论研究型人才”,“能下得来的应用操作型人才”。要明确“教育不是传授知识,教材不是标准答案,教学不是照本宣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谈及“博士生论文指导”,孙正聿指出对于博士生的教学,决不同于本科和硕士生的教学,这种教学是基于学科专业基础之上的,“创新理论思路,进行课题研究”。他以文科论文为例,强调做论文需要有“靶子”、“灵魂”和“血肉”,导师也需要与博士生共同学习,基于自己学科特点,指导出真正的具有学术意义的博士论文。

孙正聿以自己丰富的学术实践和对“为人、为师”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用风趣、幽默、流畅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博士生导师应具备的人格素养和学术素养,赢得了与会者阵阵掌声。(研究生院)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