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来教授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贺来教授发表在《哲学研究》2012年第7期的论文《哲学的“中道”与思想风险的规避》,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全文分为三大部分:一、哲学的“两面性”及其思想风险;二、哲学的两面性与自我异化的思想根源;三、哲学的“中道”:思想风险的自我规避。
首先,贺来教授指出,哲学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复杂存在,包含着“自我异化”的思想风险。因此,揭示并自觉哲学所具有的这种“两面性”,是推动哲学的自我理解深化的十分重要的方面。这种揭示和自觉将表明,哲学并不具备某种天然的优越性或“善德”,从事哲学是一种“思想冒险”,哲学的思想、话语和行动既有可能带来“善果”,也有可能结成“孽缘”。
概括而言,在历史与现实中,哲学的这种“思想风险”有如下突出表现:其一,哲学抱着“真理在握”的自我优越感,从种种抽象观念和教条出发,要求和剪裁现实生活,最终把活生生的人变成实现抽象观念的工具,并因此给人与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其二,哲学与权力的结盟,使得哲学成为敌视人的“冷血”力量。其三,哲学与现实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的结盟,使得哲学成为既得利益的辩护者与传声筒。其四,哲学可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以先知先觉的姿态,把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针对特殊问题而产生的思想理论,搬到另一根本不同的语境中,要求以之来规范和引导这一语境中人们的思想、行动以及社会发展。
接着,贺来教授分析道,哲学的两面性与自我异化,与哲学的自我认知有着深层的关系:哲学的自我认知的两个极端,即“成神似的自恋”与“放任的自我矮化”,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两个重大思想根源。“成神似的自恋”与“放任的自我矮化”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前者把哲学无限地拔高,后者把哲学无限地贬低。两者虽然在姿态上彼此相对,但殊途同归,都将导致哲学的自我异化并带来思想风险。
在此基础上,贺来教授总结道,放弃哲学“自恋”与“自贬”这两种极端的自我理解形式,在二者的“中道”中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既平凡普通又禀赋独特精神品格的超越性思想,是克服这一困境的重要前提。首先,放弃“君临一切”的霸权欲望,甘心作人类多样文化和生活样式的“民主共和国”中平等的普通一员,这是哲学在今天应有的自我定位。其次,哲学放弃“成神似的自恋”,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特有的精神品格而走向“放任的自我矮化”,相反,它要把反抗与批判一切强制性的外在抽象力量对自由生活的支配和控制,从而捍卫人的生活的自由本性,视为其根本的存在方式与思想使命。这使得哲学成为一种“内在而超越”的批判性活动,并因此确立起哲学独特的精神品格与内在尊严。既放弃霸权,又拒斥自我放逐;既放弃“自我神圣”,又拒绝“自我矮化”,在凡俗的世界中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天职”,这就是哲学的“中道”。只有这样,哲学才能避免自我异化的命运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思想风险,真正成为推动自由生活的积极力量。(哲学社会学院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