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日至4日,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党校、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和《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杂志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旨在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中反思和深化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会学者围绕“思想史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作为学说、学术和学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明的新形态”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黑龙江大学张奎良教授、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孙正聿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应当思考六个方面的问题:1、重读经典与新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首当其冲的仍是重读经典,对经典的当代阐释构成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起点。2、清理阶梯与新的支撑。赋予哲学的概念、范畴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发展哲学的“阶梯”和“支撑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诸如“实践”、“矛盾”、“真理”、“发展”等新的理解,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的“支撑点”。3、反思哲学与新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在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上做哲学,90年代在反思哲学的意义上做哲学,这种变化意味着当代人类的自我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新的哲学理念去思考全部哲学问题。4、回应思潮与新的视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有开阔的和开放的理论视野,这就需要我们在回应当代哲学思潮的过程中拓展和深化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5、研究问题与新的思想。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都深层地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重大现实问题中形成新的思想,又以新的思想引领现实。6、创建学派与新的根基。
张奎良教授围绕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中来理解哲学这些年的进步和演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的最重大的课题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人的问题,发展的问题、社会和谐的问题。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三大哲学理念支撑我们告别过去走向今天。以人为本有本体论和价值论两重意义,只有哲学才把人当作一个根本性问题来思考和研究。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新社会要努力消除对抗,构建社会和谐。有了科学发展的观念,才使得中国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这三大理念既是从实践中和文本中来的,又是我们引领时代、引领世界的结果。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
吴晓明教授着重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面向现实的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研究当代世界,特别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对当代社会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必须提高到现实的高度,能够切中社会现实。要达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高度,必须把握社会现实。现实一方面表现为实存和本质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在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对于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讲,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总体有四个方面:中国自近代以来的整个历史性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现代化诉求;现代化诉求发展过程中所确定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定向;中国发展的整个独特道路;最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应该是研究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它的原则高度,这个原则高度叫做社会现实。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来理解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
王南湜教授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课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展开。他指出,卢卡奇代表了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阐述方式。理解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教材就是卢卡奇的著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卢卡奇的研究中,一方面是评价不够、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是卢卡奇的黑格尔阐释典范正在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就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贡献来说,大大超出了同时代其他人。卢卡奇的阐释突破了第二国际朴素唯物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框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能动的方面。但另一方面,他对于能动方面的发挥,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借助的代价,正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晚年卢卡奇的自我批评,想摆脱早年带有黑格尔倾向的东西,但又过多地滑入了传统唯物主义,并没有真正走出困境。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缺陷在于,把思维对现实的把握当作实在的自我把握。卢卡奇借助黑格尔的总体性的方法把一切现实的东西都把握在理念之中,而没有对理性进行自我反省,把理论对现实的关系看成是构成性的而不是调节性的。显然,深入地研究和准确地评价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对于推进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意义是重大的。
韩庆祥教授则重点阐释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当代课题的分析。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时代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根本问题的哲学,它是具有实践根基的哲学。这样的哲学在马克思那里首先是以唯物史观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运用结构分析框架和过程分析框架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根本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运用结构分析的框架,发现社会历史当中的第一个问题是社会结构问题;运用过程分析的框架,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另一个问题,即历史发展阶段或力量转移的问题。运用结构分析框架来发现中国的当代课题,第一个课题即是权力结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问题。运用过程分析的框架来发现中国的当代课题,第二个当代课题即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转移问题。这两大课题,是符合时代发展水平的两大课题,是时代凸显的两大课题,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展开的问题。
在大会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阶段,与会学者就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吉林大学张盾教授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的研究范式,指出在考察马克思与西方近代思想史的渊源时,不仅要强调断裂和革命,更要强调问题的连续性,在这种问题的连续性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思想展示的非连续性、断裂、革命性。综合性是马克思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评价标准。马克思通过综合性的工作,塑造了政治思想的新形态,这是马克思的贡献。吉林大学姚大志教授指出,在当代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条道路,分别是文本解释的道路,以核心概念面向现实的道路,与其他学派竞争、交流、回应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波教授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应当侧重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强调在学术研究中自我批评和回到历史的重要性。《哲学研究》鉴传今认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文本研究、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民众基础的关系。《哲学动态》强乃社则特别强调了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出现的几个新维度,即规范维度、话语维度、性别维度、空间维度。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强调从观念史的理论视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进行研究。
如何在当代的视域下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与会的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他们指出,对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当代课题。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认为,《资本论》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三大批判的统一。《资本论》的哲学思想不是说它本身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我们运用哲学来解读它,运用哲学来挖掘它的哲学思想,而是说《资本论》本身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不再是哲学的世界观”,“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通过展示《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来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开《资本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无法说清楚的。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指出,《资本论》是哲学,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学,更不是把传统哲学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得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来确证过去的哲学原理,异于以卢卡奇为核心的主体的解释模式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的解释模式,试图以资本逻辑的结构化理论对《资本论》的哲学思想作出解释。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指出,要从不同层面来分析《资本论》,不仅要研究马克思对当时早期资本主义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结构的典型分析以及总体的分析,更要研究马克思在当年以早期资本主义为经典分析所展开的一般的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如何与当代的资本主义,尤其是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的中国的现实相契合的问题,诸如非物质劳动问题、消费经济问题、土地所有制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等新问题。
部分学者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的具体内容展开了讨论。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指出,哲学的当代课题和时代的主题有关,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当代课题,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首先是属人的,其次是针对问题的,再其次是针对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的深层次变革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所使用的一个概念。黑龙江大学李楠明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面对中国特色的逻辑、市场的逻辑、全球化的逻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时代的文化精神,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只有这种时代文化精神和人类生存方式,才有普遍和特殊的问题,才能把二者统一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