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对话孙正聿教授:“会饮”哲学 聆听幸福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对话孙正聿教授:

“会饮”哲学 聆听幸福

记者 苏建美 韩睿斌 董微 王阳 于楠 刘雪纯

孙正聿,1946年11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荣誉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003);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3);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1998);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2001);吉林省高级专家(2005);“吉林骄傲”人物(2009);“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2010)。孙正聿教授学术成果丰硕,主要学术著作有《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哲学通论》、《崇高的位置》、《超越意识》、《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哲学修养十五讲》、《思想中的时代》、《孙正聿哲学文集》等。孙正聿教授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卓越成就。

曾经,《非官方吉大封神榜——吉大学生最应该做的10件事》的帖子风靡吉大,吉大学子对于此贴的津津乐道和非一般的普及率,那可不是一个“红”字了得!高居榜首的即是“孙正聿教授的讲座”。多少吉大学子引“不能一睹孙正聿老师的风采”为憾事,今天,记者带你走近孙正聿老师,走近孙正聿老师充满哲学意味的幸福人生。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生从事一件你愿意做且能做好的事

每个人都期待走近幸福,但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什么是幸福”,孙老师以其对于哲学专注执着的人生阅历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1966年,孙老师高中毕业,当时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哲学专业,可是就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文革”开始了。1977年恢复高考,孙老师的第一志愿又是哲学。孙老师谈到,在1966年底到1968年底两年间,由于既无学可上,又无工可做,便大量阅读了那时可以看到的书籍,其中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鲁迅全集》。在鲁迅的作品中特别是在他的各种杂文集中,老师感受到一种思想的穿透力;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老师则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理论的魅力。

“我个人执着于哲学的人生体验,可以回答当下很多学生的疑惑——‘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你这一生做了一件你愿意做并且你能做好的事;反过来说,你不幸福,你痛苦,就是你做了一件你不愿意做,或者说你愿意做但是你做不好的事。其实人这一辈子主要的生活过程都是坎坷的,就像我自己,早年物质生活极其贫乏,尔后也经历过不能读书的时候,精神也很困厄,可是我觉得我这一生很幸福,原因就在于‘得其所哉’,我愿意治哲学,而且我也能研究出乐趣,所以我很幸福。”

幸福来敲门了吗?

——叩响幸福之门的三枚钥匙

幸福钥匙第一枚:理解真正的自我实现

时代的变迁总会带来些许浮躁,是读博深造,还是就业工作?在选择面前,包括哲学学子在内的诸多学子都存在困惑,摇摆不定,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对此,孙老师谈到,“迷惘,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儿,其中包含着对生活和现实生存状况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认识。人需要不断地去想象自己,人也可以试图去做几件事,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但不是说你做哲学,你就知道了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哲学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哲学是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它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的问题。”

孙老师谈到,人在孩童期就能显示出一些天赋和倾向,人要尊重自我兴趣和天赋秉性。比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一本小说,可果真把它写成小说,有些是没有人会去看的,大家会看的是名家名作。就像辛弃疾的《水龙吟》中,一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大家读后心思心绪尽受其感染,都会拍案叫绝,但是大家也知道这个活儿一般人做不了。谈到此处,孙老师还很谦逊地说,“这就如同我的《哲学通论》一样,书也写得很漂亮,但也只是在哲学的意义上漂亮而已。”

同时,孙老师又告诉我们对于职业的选择,“人必须从现实出发,态度要现实。”因为职业选择不同于学术研究,不只是取决于你的个人兴趣。“学生毕业的时候让我题写寄语,我就写一个‘实’字——态度要现实,工作要踏实,精神要充实。”孙老师说,其实,当年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回来之后,他做过装卸工,是卸火车的,尽管谁看他都不像卸火车的。老师说,现在的社会环境和过去不一样了,它给个人很多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就像老话说的“此处不养爷,必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回家卖豆腐”。当然,现在的社会也“拼爹”,可是你有爹拼爹,没有爹就要拼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想拼,就别骂拼爹。

“是材压不住,压住不是这块材料。”孙老师谈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个人觉得有某方面的才能,也有这方面的兴趣,然后就去谋求这种机会。比如说,有些学生喜欢学术研究,考研考博今年考不上,明年还考,抱着三年五年肯定能考下来的心态,实际上,这就没有考虑到自己可能不是学术科研的这块儿料的问题。“无论做什么都有它的特殊要求,都有它内在的游戏规则。不适合做却硬要做,就可能做不好,因而有了‘勤能补拙’。但与其勤能补拙,莫不如发挥长处。当然,实在没办法,实在只能做的时候,那就安分守己,做好了也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孙老师又很幽默地给我们讲起了当年卸火车的例子,“四十多年了,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年卸火车时的那个班长,他,一米九的大个子。当时,我们两个一个车门,一个月赚四十三块钱,给五十六斤粮,每天缷五十六吨煤,他看我这小体格儿就说,‘小孙,你上旁边!’然后,刷刷地甩那媒。这才叫自我实现。”

幸福钥匙第二枚:无可替代的“三个积累”

果真觉得自己有从事学问研究的兴趣和能力,觉得自己是块儿研究的材料,想过一下“研究”生活,想享受一下学者的幸福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又摆在眼前,怎么做学问?孙老师是个耽于治学的人,把学问做得很好,很踏实,他说任何人做学问,做研究都要讲究“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文献的积累,思想的积累,这三个积累是无可替代的。

谈及生活的积累,老师说,“小沈阳可以模仿,但学术不可以模仿。”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电脑代替人脑从事了更多的工作。研究生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研究生要思考究竟是人脑还是电脑在从事研究?要思考自己究竟是在模仿还是在创新?要思考自己究竟是想做些长期的积累还是只想应付?从事学术研究,尤其是搞哲学的,需要有高举远慕的心态,缜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着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想在学问上有所作为,就要会体会真切的情感。若是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你研究出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就是复述和模仿。

在《“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一文中,孙老师拷问了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术研究不能离开文献的真实的积累,学术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师称文献积累为“得道于心”,即要真正明白别人所说的道理,但仅仅明白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长时间的思想积累。

那么,什么是思想的积累呢?孙老师把自己能够真实地想问题叫做“发明于心”。老师谈到,读书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看到人家的好处,第二是发现人家的问题,第三个是体会出自家的想法。现在大家都读很多哲学方面的书,张口闭口都能说出很多哲学观点,但是缺乏自己的想法,无异于在电脑上搜集拼凑资料。在老师这里,博士论文分为五个档次,一是解释原则的创新,二是概念框架的构建,三是背景知识的转换,四是提问方式的分解,最后是逻辑关系的重组。实际上,老师说他看到的90%的博士论文都是最后一个档次的,是把别人的东西堆砌在一起说明一个问题,这不是“发明于心”。所以,老师说文科学位论文的写作要讲究三个东西——靶子、灵魂和血肉,它们是你“思想积累”的现实应用: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靶子。论文是针对着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你要提出自己的一个独立的看法,有针对性地、有说服力地去论证这个问题。论文题目选择的难度怎样、针对性如何已经预先规定了论文的写作水平,真实的靶子决定了论文的学术价值。然后就是有没有自己的灵魂。写论文最好有正副标题,但这并不是硬性的要求。正标题是提炼出的思想,副标题是一个论域,从这个论域里面提炼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要扪心自问,要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要真实地思考。最后是血肉。我自己常有一个说法,叫做写小说不在故事,而在细节;写论文不在观点,而在论证。所以我自己对我们搞哲学的人,提过四句话,怎么搞哲学?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接化,流行观念落实化,基本理念概念化。真正好的哲学就是严谨的自由性与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

孙老师也说到,时代环境有变化,多数的学生都在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时代环境没有允许我们有更多的“心闲”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积累。但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有一句话,“搞科学的要忙起来,搞文学的要闲下来。”人文学科首先就需要心静,能够真实地、真诚地、真切地去读一点东西,想一点东西,哪怕读得不是那么多,只要你有“真”。原来没有基础,又想做学问,怎么办?慢慢积累。

幸福钥匙第三枚:留下人格的风范与魅力

访谈过程中,记者总是能够感受到孙老师豁达的人生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老师说,我们在做某件事时,就去做好,不要总从负面去想。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说,你就是把学问做多大,立言、立德、立功,那有什么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就是无意义的。但如果你从积极的角度去想,人生既然就是短暂的几十年,何不活得精彩一些?“高高兴兴每一天,轻轻松松一百岁。”其实,“神马都是浮云。”上了年龄的人会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但实际上,最难做到的就是“高兴”。中国哲学特别讲究“万物皆备于我”,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黑格尔讲,“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孙老师说,母亲和恩师高清海先生对他的教诲和影响很深。“我母亲的那一套语言我复述不全,她就讲‘不蒸包子争口气’,人就要有志气,‘要活得像个人一样’。在《用什么告慰先生?》一文中,我也写到,高先生的学术传统和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典范,秉承先生遗志是告慰先生的最好方式。所以,我当然也希望把自己的学问留下去,希望带出一批好的学生,但是我最想把人格的风范留下来,就是像个人一样地活着,拿自己当回事儿,尊重自己。希望自己人格的风范和魅力对于净化社会能够显示出它的一点儿光彩。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你的言行一致,为人为学,一个人做学问做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做人的程度。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了学问。所以,我总结了‘大气、正气、勇气’,首先是大气。要有胸怀和气度,要能容忍,否则,一事无成。”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孙老师向广大学子们寄予了三点希望,“在聘任我做资深教授的时候,我说过‘平常心而异常思’,这是最基本的。一定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一切事情,同时要求自己形成思想。为此,‘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而后就是‘美其道而慎其行’,要以自己所从事的东西为美,为好,很慎重地拿自己做的事情当回事儿。归结起来,就是‘为学与为人,其道一也。’”

采访后记:“会饮”,本是古希腊的一种习俗,人们相聚宴饮,歌颂众神,交流思想。柏拉图和色诺芬都写过以《会饮》为名的戏剧作品,作品中“会饮”的人有哲学家,政治家等等,不一而足。此番“会饮”孙正聿老师,我们发现孙老师是一个如此幽默的人,他以一种最富有贴近性的亲切语言,娓娓道来;他还是一个颇懂时尚的老者,时不时地会有一两句网络流行语。他总是以最精粹的言语表达自我,同时抓住我们的听讲兴趣和欣赏欲望。虽然从孙老师的一头白发来看,有点像垂垂老者,但从老师的精神矍铄和语言乃至行动的铿锵有力来讲,绝非如此。采访过程中,我们知道老师是如此地珍视时间,以至于每一个问题我们都精雕细琢,生怕因为我们的不够“专业”,或囿于眼界和学识上的狭隘,而影响了和老师交流的宝贵时间。采访结束后,同行的记者一致得出这样的结论:孙老师是个幸福的人,他对于学问,对于人生的种种幸福观感,充满着哲学思辨的意味,字字珠玑,隽永,回味无穷。拥有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幸福人生,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文章发表于第134期《吉大研究生》报)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