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来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发表论文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贺来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发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一文。贺来教授在文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深层的一致性,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的本性,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独特的精神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贺来教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深层一致性首先体现在辩证法所实现的重大变革,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使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的转换——从对历史“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变为对“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的自觉理解,使得辩证法真正成为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学说,而这样理解的辩证法,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规定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在同样的意义上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共同的主题和内涵,二者一同呈现和产生,构成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体。
接着,贺来教授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进一步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概念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为超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矛盾关系提供了深层基础,从而把“社会历史”理解为禀赋丰富辩证内涵的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概念凝结着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全新哲学世界观的精髓。它为解答以往哲学发展所提出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新的出发点,为克服以前哲学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总体性”概念而获得理论内涵,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与自然界、人类思维等相并列的狭义的历史领域所实现的理论变革,而且表现为全部哲学的重大变革。它充分表明: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乃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整体,而且只有在这种统一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其在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才得以充分地彰显。
最后贺来教授指出,深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本性,必须澄清历史唯物主义所具有的批判性。这一批判性不仅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对一切以“绝对真理”自居的抽象观念和形而上学教条的拒斥;而且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宣告了一切绝对真理的观念和形而上学教条的无根性;还进一步表现在它结束了一切关于存在最终的人类历史完美状态的幻觉,自觉地拒斥了把某种社会秩序永恒化和完美化的设想,真正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为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同时,贺来教授还特别地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一切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存在。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中,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坚定信仰和承诺。马克思批判使人陷入自我异化的抽象力量,其根本旨趣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作为“改造世界”哲学的理论功能和“人的解放”学说的理论性质。(哲学社会学院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