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吉林大学姚大志教授访谈录
访谈日期:2011年5月25日
访谈地点:金三杯酒店大厅
访谈及文字整理:裴少雪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
张丽丽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学者简介:
姚大志(1954—),吉林长春人,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现为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副主任。中华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西方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后现代主义。1999年被评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姚教授的学术成果丰厚,自1993年起,先后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浙江学刊》、《天津社会科学》、《江海学刊》等杂志发表100余篇论坛,出版《斯宾诺莎泛神论新考》、《现代意识形态理论》、《自由的历史建构》、《社会正义》、《现代之后》等著作。
一、哲学与现实:对现实的关爱在哲学的普遍世界里
每一个对哲学有深切关照的人,总是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哲学有什么用”的困惑,提出这个问题,或是源于勤奋耕耘后的自家体贴,或因由别人追问后的自我反思。哲学总是以其纯粹性的理论形态编织起一件漂亮的外衣,现实却更多的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们面对彼此总是却步的。
在哲学之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哲学与现实的关系的困惑上,姚大志教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提出,在西方哲学那里,哲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哲学。这一类哲学往往是在社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的程度下,人们所展开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思考,这类哲学的现实之用确实是很少的。另一类哲学是实践哲学,它研究的问题恰恰是社会现实所要求的。以政治哲学为例,姚教授提出:“政治哲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范畴像正义、公平恰恰是社会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对诸如社会发展与分配正义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能给社会实践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导”。在以道德哲学之用举例时,姚教授以社会的热门话题“醉酒驾驶”现象为例,提出:“道德哲学相关话题的探讨,像人们为什么必须遵循一些道德义务、如何进行道德选择以及怎样达成我们普遍遵守的道德规则等,将有利于澄清一些问题,有利于社会的良好运行”。姚大志教授认为,相对于其他理论,哲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哲学的普遍性理论形态与复杂的现实生活实践之间的这种张力使我们既生活在当下而又不乏一种对未来的期许,看似与现实分离的哲学其实是普遍的方式对现实生活作了最深切的关注。而从这一点来看,相对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知识论传统,中国哲学是更加注重对生活的关注的。
二、一种研究、一种信仰:谈政治哲学
做学问的逻辑可能有很多种,有的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而有的则把它当成一种事业。基于前者而做学问的人是脆弱的,面对现实的诱惑常常把握不住自己;把学问当成一种事业的人,因为有了信念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坚定。
自90年代初以来,姚大志教授便进行政治哲学的研究,并对此领域的研究颇有心得。政治哲学不仅是姚教授的兴趣所在,也成为其向往并为之奋斗的事业。由卢梭“人是生而平等的,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引入,姚教授以社会分配为例,诠释了他对政治哲学的理解以及政治哲学研究中的正义范畴。他认为,因为个人的不同家庭生活背景、天生的体力智力等因素差异、个人勤奋程度和抱负之别,社会出现了不平等,但是诸如家庭背景、个人资历等造成社会不平等的原因都是个人无法选择的。正义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有责任帮助那些由自己不能决定的原因而陷入困境的人,社会应该为这些人提供一些帮助,来改善这部分社会成员的处境,解决他们的困难,提高他们对未来的生活的信心。而制度是确保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的有效途径,正义理论就是对这些东西进行阐明,给这些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指导,落脚于社会生活本身。姚教授认为,社会制度是确保诸如正义等道德得到的实现的必要途径,而只有政治哲学的研究更加深入,理论更加完善,才能给予社会中需要的人以帮助。他提出:“相比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我们评价诸多社会现象或者对某种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论证往往是基于道德的考量,道德是我们论证诸多社会问题的归宿。”
三、阿基米德点:自我应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创新
从姚大志教授的治学经历来看,他始于西方哲学的研究而转向政治哲学,对政治哲学的研究使姚教授的哲学造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而对于初学者,在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怎样能找出一个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姚教授说:“寻找出一个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研究领域,是非常重要也是很困难的。”姚教授以自己的治学经历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约1990到2000年之间,我一直在做政治哲学方面的研究,因为我意识到西方哲学出现了一个转变,即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衰落,随之而来是后现代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兴起。然后我便对这种变化进行梳理,通过这种梳理工作,我认为政治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最近10年来我的精力也主要放在政治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中的正义理论这方面上。”姚教授提及他的《现代之后》这本书,书中的研究理路就是他的治学历程的再现,即通过对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变化的梳理,对后现代哲学和政治哲学做出的阐述和理解。姚大志教授特别指出,创造性的领域的产生依赖于研究者的宽阔的视野,而宽阔的视野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大量的积累下的阅读经验,对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的同学们来说,应该尤其注重对英文文献等西方文献的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宽阔的视野,这个意义上东西方的文献资源是全人类思考的成果,阅读使我们汲取到更多的营养,从而眼界变得宽阔。
四、寄语青春:怀揣兴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姚大志教授非常关心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做学问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贵在坚持,而兴趣是使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兴趣是做学术中最重要的一点,没有兴趣只能被动的做学术,是枯燥的。只有在自己兴趣的吸引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始终如一。
他再次强调了对阅读的要求,提出:“一定要多读点好书,能读几本好书往往使人有深刻的记忆。对于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应尤其注意对经典文献的阅读,然后才能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资源。从而培养更加宽阔的视野,看得更远。”
另外,他提出,对于研究生来说,深入的思考也是必要的。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来源: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