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献计量学规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博主对国内2004年至今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论文做了统计分析,发现:该领域最有影响力前50篇论文依次为:
[1]任现品. 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 孔子研究,2005,(1).
[2]俞吾金.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J]. 中国社会科学,2005,(1).
[3]高清海. 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4]杜维明.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5]孙正聿.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6]贺来. “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J]. 求是学刊,2005,(1).
[7]衣俊卿. 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J]. 哲学研究,2005,(8).
[8]俞吾金. 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J]. 哲学研究,2004,(11).
[9]贺来.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0]张盾. 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伦理学问题[J]. 哲学研究,2004,(5).
[11]任平.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J]. 江苏社会科学,2005,(1).
[12]白奚. 儒家礼治思想与社会和谐[J]. 哲学动态,2006,(5).
[13]许全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新思考[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1).
[14]刘玉平. 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J]. 周易研究,2004,(5).
[15]林乐昌. 张载成性论及其哲理基础研究[J]. 中国哲学史,2005,(1).
[16]“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 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J]. 哲学研究,2004,(1).
[17]汤一介. 论“天人合一”[J]. 中国哲学史,2005,(2).
[18]方克立. 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评大陆新儒学“浮出水面”和保守主义“儒化”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9]郁建兴. 在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问题[J]. 哲学研究,2004,(9). 摘自上海交通
[20]任平,陆树程. 走向新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观变革的哲学反思[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1]吴晓明. 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2]穆南珂. 喧嚣与骚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J]. 哲学研究,2004,(4).
[23]涂可国. 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J]. 哲学研究,2005,(1).
[24]王锐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哲学追问——“何以需要”与“何以可能”[J]. 新视野,2005,(5).
[25]李尚信. 楚竹书《周易》中的特殊符号与卦序问题[J]. 周易研究,2004,(3).
[26]郭沂. 帛书《要》篇考释[J]. 周易研究,2004,(4).
[27]丁原明. “中和”:理性与价值相统一的“合理理性”[J]. 孔子研究,2004,(4).
[28]何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与视野[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9]张盾.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以现代性作为其问题背景[J]. 求是学刊,2005,(1).
[30]韩庆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人为本[J]. 社会科学战线,2005,(2).
[31]刘笑敢. “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2]赵清文. 论《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J]. 管子学刊,2004,(4).
[33]李学勤.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J]. 中国哲学史,2004,(3).
[34]杨国荣. 儒家的形上之思[J]. 浙江学刊,2004,(4).
[35]叶险明.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哲学的现实基础——兼论关于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的方法论[J].
[36]白奚.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J]. 哲学研究,2005,(3).
[37]白奚. 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J]. 文史哲,2005,(5).
[38]欧阳康.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前提、问题域及研究思路[J]. 哲学研究,2005,(9).
[39]韩庆祥.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哲学[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0]商国君. 先秦儒家人性论辨析[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1]袁玉立. 公共性:走进我们生活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视点[J]. 学术界,2005,(5).
[42]刘清平. 从传统儒家走向后儒家[J]. 哲学动态,2004,(2).
[43]廖名春. 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J]. 中国哲学史,2004,(3).
[44]张一兵,胡大平,张亮.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J]. 中国社会科学,2004,(6).
[45]林文肯.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J]. 求是,2004,(17).
[46]胡为雄.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 教学与研究,2004,(8).
[47]林乐昌. 20世纪张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反思[J]. 哲学研究,2004,(12).
[48]倪志安. 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49]杨楹. 生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哲学研究,2004,(11).
[50]夏伟东. 法家重法和法治但不排斥德和德治的一些论证[J]. 齐鲁学刊,2004,(5).
信息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博客
http://blog.lib.sjtu.edu.cn/shss/article.asp?id=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