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2011年2月26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匡亚明文科科研大楼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会议室召开。

参加开题论证会的主要学者专家有:项目首席专家孙利天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特邀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邵汉明教授、特邀专家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崔秋锁教授、特邀专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田毅鹏教授、子课题负责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海波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贺来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刘福森教授、杨魁森教授、中国哲学专家张连良教授、西方哲学专家王天成教授、王振林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张盾教授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全体专职研究人员。会议由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漆思教授主持。

首先,由项目首席专家孙利天教授报告项目申报论证和研究思路。孙利天教授简要谈论了项目的申报过程,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更进一步的论证和完善。孙利天教授把该项目的研究领域和主题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基础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学术、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互动、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需要探讨学术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基础对应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其本意不是为马克思主义奠基,而是支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资源。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基础研究以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广,难度很大。

孙利天教授回顾了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篇论文,一是2005发表年的《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基础》,这是中西马会通的问题基础;二是2008年发表的《生命领会和精神自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辩证本体基础》,这是中西马会通的本体论基础;三是2004年发表的《信仰的对话:辩证法的当代任务和形态》,这是中西马会通的方法论基础。问题基础就是好生活即平凡、真实、快乐的生活,用好生活的标准去裁量一切哲学学术,以这样一个问题基础去看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会通中西马的现实前提。第二篇论文,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的就是对生命的领会和社会精神的理论自觉。西方传统哲学是人的理论理性的自觉,中国传统哲学是德性的自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生存论的自觉,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把西方哲学的纯粹理论的思维态度、中国哲学德性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之思融会贯通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变成一种哲学,而是变成多元的哲学,多元的形而上学。因而,辩证法的实质是信仰的对话,不是接受,是相互理解的态度。

其次,项目责任单位负责人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做了发言。孙正聿教授就课题本身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建议:第一个建议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充分挖掘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孙利天教授本人关于中西马会通的研究成果,其代表作是其专著《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孙正聿教授对这部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凝重而空灵的著作,凝重是相对于问题的论证来说的,空灵是相对于问题的领悟和表达的思想来说的。这种凝重和空灵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体现了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的努力。孙正聿教授认为好生活的哲学理念不是知识层面的摆设,而重要的是对于日常生活本身的关注。《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为中西马的会通打开了新的天地,开拓了新的空间。二是要挖掘所有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挖掘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三是对国内学者相关成果的挖掘,而对这方面的挖掘是比较不充分的。第二个建议主要是关于项目的整体安排,一是指项目的基本理念即朴素地追问问题本身,抛开文本去追问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西马的会通,中西马会通的根据到底是什么,有可能实现的思路和途径是什么;二是问题的思路,以中西马会通作为研究路径;三是项目研究的重点,即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在时代化的意义上实现中国化和大众化;四是进行明确分工,把子课题融会贯通;五是明确研究进程,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六是确定最终的研究成果。以在世界哲学的公共话语中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以求索人类性问题的时代内涵来研究中西马的会通。

再次,特邀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邵汉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崔秋锁教授、吉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田毅鹏教授发表了重要讲话。邵汉明教授认为,该项目选题的视野很开阔,需要中西马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构建中国自己的精神家园,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的关系,但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崔秋锁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基础选题非常好,对中西马会通的基础已经做了深源的基础研究。从两种文化的角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比较广泛,需要凝练和概括。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的精神实质离不开经典研究,更好的生活作为中西马会通的结合点有独到之处,但需要把握什么是更好的生活。田毅鹏教授对项目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建设性意见,课题的突破点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的本身出发,理解他们的精神实质;需要有若干个联系的点贯通中西马,并且这个点之间应该交错贯通;从中西马哲学社会科学的来源出发,拓宽研究视野,但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建设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应该坚持学术基础研究,规划好学术队伍。

第四,子课题负责人代表胡海波教授发表了重要讲话。该项目的选题体现了吉大哲学的研究传统、研究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基础体现了哲学学术,体现了自觉的担当民族命运的学术精神。明确我们课题的要求、研究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从申请性论证到研究性论证的转化。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怎样中国化,不在于能否中国化,重点是中西马会通的论证,需要按照中国自觉、希望达成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西马会通的理论内核和精神实质。

最后,各位专家学者就该项目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积极的自由发言。

刘福森教授认为,我们要改变已有的想法,重新奠基,这样才可能有创造性的成果;需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格些论证,证明中国化的可能性;由于中西两种哲学性质的不同,怎样超越文化的界限实现会通,怎样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时代性,这是需要解决的理论难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化到哪里去,而目前的全球化其实就是指西方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杰出的代表,需要研究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当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张盾教授认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要内容大于形式,质量大于体量,量不一定大,但质量一定要高。

杨魁森教授认为,该项目的选题宏伟,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首先是理论思路要明确,达成具体的逻辑体系;第二实践思路要明确,与中国的现实生活结合,要对中国的生活有真切的把握,把握中国人的精神实质;最后要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历史与经验。

贺来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怎样中国化,不在于能否中国化,厘清我们为什么要中国化,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哲学问题的回应,这是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哲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态,马克思主哲学能否回答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需要在中西马哲学之间找一个核心的范畴、会通的焦点。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幸福的快乐的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幸福的快乐的生活的条件问题,需要对这些条件进行反思,我们怎样在思想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这就体现了该项目的价值。

张连良教授认为该项目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如何真切、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我们如果用西方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很难理解中国哲学。

王振林教授认为要找到中西马会通的生长点,按照逻辑推演得出果实,而这个果实既要有理论基础,而又能回应中国现实的问题。

最后,孙利天教授总结了各位专家学者为项目提出的建议,表示课题组会充分吸收专家提出的建议来丰富和完善项目的研究思路,在以前的申报论证基础上继续做好项目的研究性论证,力争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扎实的研究力争做出创新的成果。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