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贺来教授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6期转载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贺来教授发表在《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的论文《“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6期转载。

贺来教授首先指出,批判性是哲学最根本的理论性质之一,然而,在当代哲学中,哲学的“批判性”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遭遇“批判”的问题:哲学的“批判性”是否应该走向终结?哲学批判的立足点、标准和根据是什么?如何理解哲学批判性的功能与旨趣?这一系列前提性问题被不断提出来,使得哲学的批判性面临空前的挑战。那么,哲学的批判性何以成了问题?当代哲学对哲学批判性进行质疑的深层背景与根源究竟是什么?要对哲学的批判性进行自我辩护,这是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而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反省传统形而上学所代表的哲学批判方式。

 贺来教授认为,以“外在批判”为根据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批判由于其“外在性”,被证明是一种无根的、独断的和独白的,以否定现实生活世界为归宿的批判。要克服哲学批判性的这一深层困境,就必须克服“外在超越”的哲学前提和思维方式,在保持哲学超越性视野的同时,消解其外在性及其由此带来的抽象性与独断性,实现从“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换。在实践哲学的范式内,马克思以一种辩证的方式理解哲学的“内在”与“超越”的关系,从而实现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使哲学的批判性真正成为了内在于现实生活同时超越现实生活的真实力量。由此,哲学批判的主题和内容不再来自于先验的理论原则而完全来源于生活实践;哲学批判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裁决和评判,而成为生活实践的内在环节与推动力量;同时,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集中体现在了哲学批判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功能上。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