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长白学刊》发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书评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长白学刊》2010年第6期发表了中共白城市委党校刘丽娟的评论文章:《一部与时俱进的哲学巨著——简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作者指出:孙正聿教授等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堪称当代与时俱进的哲学巨著”。首先,与时代相呼应;其次,突出实践性;最后,彰显创新性。 作者认为这部由十位著名专家学者倾力打造的力作,正是沿革这样的历史与逻辑、现实的思考与路程展开,以其广博的学识梳理了相关论题的研究状况,以其睿智的目光展望了相关论题的研究趋向,以其卓越的思维展示了相关论题的研究成果。这部力作,既凝结着历史的厚重,又承载着现实与时代的创新;既闪烁着学者的智慧之光,又体现着专家的理性思维的升华与涌流;既博古烁今,又考量现实与未来;堪称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研究性、学术性、典范性、丰碑性的当代伟大哲学巨著。我相信,这部巨著必将在中国哲学界和世界哲学界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全文如下:


 一部与时俱进的哲学巨著

——简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中共白城市委党校 刘丽娟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以理论方式表达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然而,如何能够系统总结和概括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思考和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趋势与走向,一直是理论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的重大使命。因此,在2009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吉林大学知名教授、著名专家、学者孙正聿力邀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合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一书问世了。本书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具有专题研究性质,堪称“当代哲学巨著”。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一书,是我国当代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题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观、辩证法、历史观、发展观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经典著作、研究范式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成果。本书总结和概括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提出和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思考和展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趋势与走向。本书作者以其广博的学识梳理了相关论题的研究状况,以其丰厚的成果展开了相关论题的论证,并以其睿智的目光展望了相关论题的研究趋向,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当代难得的、值得大家一读的哲学作品。为未来更进一步的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树立了丰碑和典范。
    我国的哲学发展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哲学已经并且正在经历着自身的变革。论著中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走过的路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20世纪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哲学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进入到新世纪,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哲学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问题,“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的精神家园建设问题,成为21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各位专家学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层面,划分出不同的专题,由理论到现实,深入浅出的阐述,精湛绝伦。
    毋庸置疑,世界性的现代化问题,构成了当代哲学的宏观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基础。以建立发达的市场经济为标志的现代化过程,既是一个空前的自然人化过程,又是一个空前的个体社会化过程。由此构成了“现代化”的双重矛盾,以及理论地反思这种双重性矛盾的当代哲学课题。现代化所实现的空前的自然人化过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包括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紧张等“全球问题”。而市场经济所实现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既挺立了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又造成了人的物化状态。这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矛盾所构成的“现代化问题”。这种世界性的“现代化问题”及其在哲学上形成的理论思潮,不能不引起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哲学界的强烈反应,并把这种强烈反应聚焦在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以及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上。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这个理念改变了中国,使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也正是在发展中,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深化了对发展的认识。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战略思想。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本理念的当代中国哲学,在哲学研究中,为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当代中国现实为依据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却面临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在逐步扩大,这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地、并不自然地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最严峻的迫切问题。
    以理论的方式面对现实,中国哲学“以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思考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深入地探索了历史的发展规律。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的,也是“反驳”实践的。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求我们面向现实,深入实际,切实解决问题,又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提供赢得人民支持的理论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即按照中国的实际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我国哲学界的共同使命。
    中国哲学界已经自觉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实践最鲜明的主题和当代中国最大的具体实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名副其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哲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内容。
    这部由十位著名专家学者倾力打造的力作,正是沿革这样的历史与逻辑、现实的思考与路程展开,以其广博的学识梳理了相关论题的研究状况,以其睿智的目光展望了相关论题的研究趋向,以其卓越的思维展示了相关论题的研究成果。这部力作,既凝结着历史的厚重,又承载着现实与时代的创新;既闪烁着学者的智慧之光,又体现着专家的理性思维的升华与涌流;既博古烁今,又考量现实与未来;堪称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研究性、学术性、典范性、丰碑性的当代伟大哲学巨著。我相信,这部巨著必将在中国哲学界和世界哲学界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作者白城市委党校副教授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