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成教授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王天成教授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3期的论文《黑格尔知性理论与科学精神》,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9期转载。论文结合黑格尔一些较为经典的相关材料,对黑格尔的知性理论的全貌作了精要梳理。
首先分析了黑格尔探讨和评价知性的两个前提。一是黑格尔对知性及其作用是肯定的,但知性毕竟是人类认识整体的一个环节,由于其有限性,它所确立的方法无法满足其建立形而上学真理的要求;二是按黑格尔的看法,康德否定形而上学为真理和知识的两个原则(先验逻辑中提出的综合的原则和普通逻辑即形式逻辑的分析的原则),无一例外都属于知性原则。黑格尔认为理性能够成就真理,他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反思知性,不仅反思出了知性的界限,同时超越了知性界限。这一点,形成了他的关于知性意识、知性机能和知性法则的理论,并作为他思辨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指出了黑格尔知性理论的三个建构性环节,即思辨现象学、思辨心理学和思辨逻辑学。这三者所探讨的关于知性意识、知性机能和知性法则的理论,是黑格尔知性理论的构建性环节和肯定性环节,构成黑格尔思辨哲学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提出了黑格尔知性理论的两个批判性环节,即知性逻辑(知性式逻辑)和知性思维(知性式思维)。在黑格尔看来,尽管知性是一种有限性思维,但是作为精神活动的真实状态确是活生生的。而知性形式的核心是同一律,无法表达这活生生的内容;思辨理性形式当然也讲同一,但在其中加进了辩证法的或否定的成分,因而可以容纳这活生生的活动内容。
由此看,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涉及两种关于知性的逻辑——思辨形式中的知性理论和知性形式中的知性理论,前者因其真实表现了知性活动的规律而成为黑格尔知性理论的建构性环节,后者则因其片面的形式化而成为黑格尔批判和清算的对象。而且,黑格尔对知性思维的批评几乎贯穿于其著述的始终。(哲学社会学院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