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来:在哲学世界辛勤耕耘的思想者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贺来教授,2010年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要从事哲学基础理论领域的研究,2008年教育部,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务。
“我是一个哲学的学生,一个自由的思考者,一个中国现实和人类生存状况的观察者、反思者和批判者”, 努力推动哲学观念变革,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深入探索,在哲学教学工作中勤奋耕耘,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构成了贺来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内容。
为推动哲学观念变革,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深入探索,成果丰硕
贺来认为,通过哲学基础理论创新性的研究,推动哲学观念变革,是哲学和哲学工作者必须不懈奋力承担起来的天命。由此,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出版了《乌托邦精神的现实生活世界根基》、《宽容意识》、《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等多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1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他的这些成果,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并立足当代哲学语境,对与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相适应的哲学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贺来认为,哲学不是一种外在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与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密不可分的“生命的事情”,哲学并不是一门“不食人间烟火”、远离人间的抽象学问,相反,它试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最深刻地切中社会现实生活与个人的精神世界。贺来研究哲学,一方面是想通过哲学思考,来解答自己的生命困惑,为自己寻求和开辟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另一方面是通过哲学反思,推动哲学基本观念的变革,以理论的方式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使哲学成为内在于现实生活并推动现实生活的真实力量。这种独特的学术取向,使贺来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学术个性。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哲学素质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贺来说,“哲学教学不是知识与教条的传授,而是思想、智慧和心灵的交流,因此,哲学教学既是思维训练,又是心灵与人格训练;指导学生是帮助学生发现、唤醒和挖掘其自身的学术潜力,而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和原则强加于学生。”
在教学理论上,贺来教授对哲学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现实途径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撰写了《哲学精神的培养: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哲学教育的规范化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论文,在国内较早地系统分析和解剖了哲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素质的基本内涵,丰富和深化了国内关于哲学教学的理论思考,从而为自己的哲学教育和教学实践打下了自觉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贺来真正把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培养置于教学的首要地位,努力改变了以往哲学教学和教育中把“哲学教学”等同于“哲学知识教学”并因此而使成为了现成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失去了哲学反思、批判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状态。把教学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所获得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以科研带动和提高教学水平,以坚实的理论功底和广泛的思想视野来丰富和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层次。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贺来所讲授的本科课程被评估为“优秀”、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连续多年都被评为省或学校的“优秀博士论文”或“优秀硕士论文”,并曾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颁发的“优秀青年教师奖”,2009年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