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获建年份:2004,基地现任主任:孙正聿
1、《孙正聿哲学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孙正聿著
《孙正聿哲学文集》全书共9卷:第1卷,哲学的目光;第2卷,属人的世界;第3卷,探索真善美;第4卷,崇高的位置;第5卷,哲学观研究;第6、7卷,辩证法研究;第8、9卷,哲学通论。
该文集以前提批判的研究范式具体地论述了哲学的使命、视域和问题,哲学对真善美和崇高的寻求,哲学的理论性质和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向,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
该书第1次印刷7万余册已基本售完,在哲学界和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并于2009年初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2、《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孙正聿著
《哲学通论》以全部哲学史和当代哲学为宏观背景,以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为主线,分七章论述了哲学的自我理解、思维方式、生活基础、派别冲突、主要问题、历史演进以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哲学通论》初版于1998年,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年获第五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哲学通论课程和教材建设与推广”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哲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发表书评,《社会科学辑刊》、《学习与探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专栏评论文章。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再版,2007年收入“中国文库”再次出版。
3、《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孙正聿著
《思想中的时代》是作者的专题性论文集,全书分上、下两篇,分别论述“现代哲学的革命”和“当代中国的哲学改革”。上篇论述了现代哲学从两极到中介、从层级到顺序的革命;下篇论述了从体系到问题的当代中国哲学改革。
该书提出,现代哲学变革了传统哲学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层级性追求的哲学理念,中介化思维和顺序性选择是现代哲学的突出特征。该书认为,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实现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距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和基本理念概念化。
该书收入首批“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出版,《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书评,于2006年第2次印刷,并于2006年获得教育部第四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孙利天著
《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一书以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理论为依据,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内涵和当代意义。
该书除“导言”外,共6章和5篇附录,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辩证法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意义,认为辩证法是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第二部分论述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内涵,论证了辩证法是理论形态与思维方式的统一,辩证思维方式是直觉与逻辑的统一,是认知概念框架与价值态度框架的统一。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意义,探讨当代辩证法理论的新形态。第四部分附录的5篇论文表述了作者近年来对辩证法的一些新的思考和理解。
该书认为,辩证法是哲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既是当代哲学科学认知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理想。哲学世界观的对话或信仰的对话是当代辩证法理论的新形态。
该书的一些主要观点曾以论文形式发表,其中“哲学的合法性论纲”、“论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论辩证法的人生态度和理想”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产生较大学术影响。
5、《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贺来著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从当代哲学视野出发,对哲学思想史上“人的解放”这一现代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该书对形而上学及其“元意识”所支撑的“解放逻辑”所包含的内在悖论作了系统的、批判性的反省,认为“边界意识”的缺失是造成这一悖论的深层思想根源。“边界意识”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状态”相适应的理论意识。该书对“边界意识”的理论内涵与哲学史前提进行了系统阐发,对“个体生命”与“社会公共生活”不能被形而上学原则“内在统一”起来的、不能彼此还原的各自相对独立的“游戏规则”进行了创新性的探讨。
该书除序言外,共5章。第一章主要对“解放逻辑”的现代性内涵及其困境进行探讨。第二章主要对“解放逻辑”所蕴含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元意识”进行探讨。第三章主要对“边界意识”进行系统理论阐发。第四章对个人生活的游戏规则进行了探讨。第五章对社会公共生活的游戏规则进行了探讨。
该书出版之后,受了学术界的重视与好评。《哲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研究》、《长白学刊》等杂志先后发表书评,《2007年中国哲学年鉴》进行专门介绍,认为它是近年国内哲学观念变革的一部具有创新性的力作,值得哲学界引起高度重视。
6、《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合理性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刘福森著
《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合理性研究》一书在批判地反思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和工业文明发展观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人类面对的生存危机,提出了“发展伦理学”概念,并对发展伦理学的伦理原则和哲学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该书除前言外,共七章,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发展概念的含义以及发展观念进行考察;第二部分对市场经济所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的经济形式进行分析,揭示消费主义的内涵和本质,并对消费合理性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批判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消解,提出发展伦理学,为发展提供评价标准和规范依据。
该书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对发展做出反思和解释,更需要以发展伦理学做出对发展的评价、约束和规范,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
该书的一些主要观点曾以论文形式发表,其中“发展合理性的追寻——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与价值”、“消费主义霸权统治的生存论代价”和“消费合理性:‘节约型社会’的消费评价”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产生重大学术影响。该书出版之后,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好评,并于2007年获第七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7、《何谓正义》,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姚大志著
《何谓正义》以正义为主题,以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为对象,对各种主要派别和理论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批评,论述了当代政治哲学的各种重大问题。
除导论外,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共11章。第一个部分把自由主义分为四派进行讨论,即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自由主义。第二个部分探讨社群主义,而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是重点。第三个部分的内容是“第三势力”,其中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和共和主义。
该书主要有以下理论上的贡献:第一,以正义为主线,探讨了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如自由、平等、权利、民主等等;第二,作者为分析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即自由主义是主流,社群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挑战者,而所有其他各派都属于“第三势力”;第三,澄清了各种政治哲学派别的观点,揭示了各种派别之间的争论,对一些重要政治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和批判。
8、《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邴正著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一书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阐释这一主题,从文化哲学视角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全球化与当代文化矛盾。该书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当代全球文化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思考的哲学专著。
该书共8章,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文化观,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进行了理论探讨;第二部分论述了全球化的文化理论与当代文化矛盾,对全球化的文化冲突进行了深入反思;第三部分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多元文化矛盾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当代转型。
该书提出了人与文化的矛盾已上升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从自我迷信进入到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自我控制的文化自觉,并探讨了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思路。
该书中的一些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促进了国内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当代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该书既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的当代阐释,又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立场探讨当代文化问题的专题论著。
9、《中国共识——中华复兴的和谐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漆思著
《中国共识——中华复兴的和谐发展道路》一书围绕反思中国发展模式这一主题,从发展哲学视角探讨了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及创新思路。该书是一部全面深入反思改革30年中国模式的哲学专著。
该书共6章,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演进,对全球发展模式与中国模式进行了深入比较;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与发展逻辑,提升出命运自主、文化兼容、学习创新、人民本位、和谐发展的中国共识,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理论;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国模式的创新思路:将中华和谐精神、社会主义公平价值、市场经济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创建“中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模式。
书中一些成果《反思中国模式的发展逻辑与发展理念》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5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1期转载)、《中国模式问题的哲学反思》在《哲学动态》(2009年1期)、《改革30年中国模式的发展理念与发展共识》在《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3期)等刊物上发表。该书入选孙正聿主编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社会发展理论丛书”,赵汀阳在该书序言中给予较高评价。
10、《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及其路径》,《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作者:张盾
《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及其路径》一文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创新性解读。论文提出:马克思对现代政治哲学的重大建树在于:提出了“经济的政治性”问题,从而将政治的中心场域从传统的国家和法转移到经济领域,通过揭示资本和私有财产的权力压迫性质,开拓出政治理论的一个全新论域,其核心内容便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具有现实性和建构性的双重特征,它不仅仅是一个有着特定历史内涵的事实性概念,同时还是一个超出直接事实的建构性的理论概念,通过命名一个革命的历史主体,来表征马克思的最高政治理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是他从经济和财产权角度介入政治哲学并揭示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对抗性本质的理论路径。
该文于2007年获第七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