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哲学——访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哲学社会学院院长孙利天教授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1968年,在家务农的孙利天偶然找到一本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文革时的农村已无书可读,他只能捧着这本书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哲学的基础理论,没想到这一读就和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哲学系本科毕业的孙利天开始给本科生讲授政治理论课,没想到这一讲就是20年。从1982年到2006年,作为大学教师的孙利天已经在讲台上站了整整25年,没想到这一站让他从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变成了国家级教学名师。
“我要永远做哲学的学生。”
在2006年度各级“教学名师奖”和“教学示范教师奖”表彰大会上,孙利天作为获奖教师代表发言,他首先谈到的就是自己对于教师和学者的理解:要成为一名让学生满意的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是自己首先要当好学生,要提倡终身学习、终身研究。学者就是学习的人,如果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就是学者生涯的终结。
谈到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孙利天坦言:“我在自己的同学和同事中不算是勤奋的,但是也从未停止学习。”哲学系的邹化政老师有句名言:生命之树和知识之树是同一棵树,没有新知识的滋养,生命之树就会枯萎。这句话在孙利天的心里一直都有相当重的分量。在大学学习期间,正值我国学界打开国门,引进西方学术成果之初,孙利天便自己订阅了《国外社会科学》杂志,并借阅了全部《哲学译丛》杂志。“这两种杂志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首先是使我基本了解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作家、流派和主要理论观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阅读现代西方哲学文献的能力。”谈到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孙利天对自己大学期间的这段经历记忆犹新。
1982年,孙利天开始给本科生上政治理论课,学生的评价很有趣:这个老师有学问,他知道很多哲学家的名字,我们都没听说过。每当谈到这里,孙利天都会微微一笑:“从学哲学到现在,多了不敢说,记住两三百位哲学家的名字还是能做到的。”事实上,孙利天记住的可不仅仅是哲学家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深邃的哲学思想。1993年,师从著名哲学家高清海的孙利天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后记中他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做哲学的学生”,并强调自己要“永远做哲学的学生”。事隔多年,孙利天的学生对他又有了新的评价:做哲学的学生是我的老师孙利天先生多年来一贯的理论态度和哲学理念,师从先生多年,耳濡目染,每每提到这句话都会有一种感动在里面。
“大学教师一定要上好本科课,教学名师、教学示范教师更应该如此。”
任教25年来,听过孙利天讲课的学生不计其数,但在孙利天的眼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距离教学名师最明显的差距就是近10年本科教学时间少了。”但是只要有时间他仍然会尽力给本科生上课,实在没有时间讲课也要抽空参加本科生的活动,哪怕是进行一个入学教育,参加一次学术讨论。“我觉得大学教师一定要上好本科课,教学名师、教学示范教师更应该如此。”
在孙利天看来,有效地训练学生清晰思考、清晰表达的能力十分重要。他认为,这种能力是所有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所要训练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也力求做到一方面自己能够清晰地思考和表达,另一方面积极训练学生的这种基本能力。
在孙利天的课堂上没有照本宣科的灌输,有的是深入浅出的讲解;没有教与学的生搬硬套,有的是师生之间语言和思维的交流。孙利天经常是一杯水、一支粉笔,几个小时的课程信手拈来。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哲学是枯燥的、深奥的,但是在孙利天的课堂上你听到的是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活泼的例子和不时爆发出的掌声和笑声。
在教学名师的申报材料中,教务处对孙利天的课堂教育给出了如下评价:他的讲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验证哲学道理,深入浅出、分析细致经常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冲击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对于老师的课程学生最有发言权,有学生评价:孙老师用平时朴素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达,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大家真正感受到了著名哲学家的风采。
“专业教育: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学生的好评让孙利天感到欣慰,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又让他感到忧心忡忡。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教师讲课讲的多是纯理论,许多学生抱怨,四年本科读完收获不大,最明显的感觉是“蓦然回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
现实的问题促使孙利天开始了对于专业教育的研究。他认为,教师首先要明确社会对文科毕业生的一般能力要求,还要明确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才能增强本科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此,他明确提出:哲学教育就如同体育、艺术的分节能力训练一样,如此才能培养出哲学专业人才,而不是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时刻记住专业和业余的区别,是哲学教师的责任,甚至是道德的命令,教师必须为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负责。他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阐明自己对专业教育的观点:专业教育,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中国女排五连冠时的魔鬼式专业训练是孙利天最常给学生举的例子。“专业训练必然是单调、重复、高强度和十分艰苦的过程,快乐学习只能是业余学习。文科学生要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从而具有就业竞争能力,同样要有艰苦的专业训练。”孙利天一直主张文科要有必要的死记硬背,要形成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永久性记忆。为此,孙利天对哲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开设了哲学思维训练课程,实行了口试、小论文写作、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他的严格要求甚至给一些学生了留下了“要求严苛,不够慈爱”的印象,但是孙利天说:“对此,我问心无愧!”
在教学名师的心得和名师寄语中,孙利天写道:哲学是为人类精神事业奠基的伟大事业,哲学教学是传承人类两千多年哲学文明的历史性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是把握时代精神、影响民族文化方向的具有重大使命和责任的艰巨工作。选择或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的职业和工作,就是选择和承担了伟大、深沉、责任和艰巨。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时代,在东西方思想会集、碰撞、激荡的浪潮里,在大众文化、娱乐文化、视觉文化的覆盖中,我们可曾驻足沉思、宁静体会、耐心精读?学者们说现代性是自反性的、高风险的,人类有可能毁灭于自己的成功。大学生作为未来人类思想的导师,文明的舵手,你们可曾获取了可靠的文明导航图?这份珍贵的文明地图不能指望从外星文明获得,它只能由孔子、老子、柏拉图一直到马克思等伟大思想家的教导,和我们自己不懈的思考来描绘。在高山之巅,在冰雪之间,在林中路上,有一种生活叫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