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4期中心工作简报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2007年第4期(总第14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2007年10月8日
目 录
1、本中心主办“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2、本中心主办“全球化与多元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
3、2007年全国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吉林大学举办。
4、孙正聿在黑龙江大学参加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工程马哲教材编写会。
5、孙正聿在北京参加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6、贺来在北京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7、邴正参加一系列学术会议。
8、张盾在辽宁大学参加“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哲学研讨会。
9、《新华文摘》转载孙正聿论文。
10、孙正聿在《哲学研究》和《光明日报》发表论文。
11、邴正主编的《东北历史与文化论丛》出版。
12、孙正聿、贺来、漆思分别获奖。
13、杨魁森为吉林省委宣传部和吉林师范大学举办学术讲座。
14、孙正聿为吉林大学2007年新教师举办讲座。
1、本中心主办“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7月26日—27日,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研究》杂志社和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成功举办。会议议题包括:(1)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2)道德、政治与当代哲学;(3)宗教、环境与当代价值问题;(4)中西哲学的对话与哲学的未来。共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六个国家的六十余位知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在开幕式上,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和《哲学研究》主编李景源研究员分别致辞。会议收到正式论文35篇。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就上述议题做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对话。
2、本中心主办“全球化与多元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1日-2日,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和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理论创新基地共同主办的“全球化与多元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共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五十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其中包括中国社会学会长郑杭生教授、日本社会学会长矢泽修次郎教授、韩国社会学著名学者韩相震教授等知名学者。开幕式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孙利天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邴正教授分别致辞。会议期间,与会国内外学者就传统与现代、现代性问题、社会发展的经验研究、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进展、全球化与文化自觉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3、2007年全国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吉林大学举办。
2007年7月16日-8月3日,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哲学系主办了2007年全国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该项目受到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委托和资助。本届暑期学校的主题为:“哲学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来自全国40 余所高校的哲学专业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共90余人参加。办学期间,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的孙正聿、孙利天、杨魁森、刘福森、姚大志、贺来、王天成、李为、李大强、张盾等教师为学员们开设了“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当代辩证法理论研究”、“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伦理学研究”、“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后现代主义研究”、“黑格尔哲学研究”、“当代认识论研究”、“《逻辑哲学论》研究”等课程。另外还聘请吴晓明、王南湜等国内知名学者和多名国外学者开办多场专题学术讲座。本届暑期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术质量受到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
4、孙正聿在黑龙江大学参加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哲教材编写会。
8月4日—9日,中心主任孙正聿在黑龙江大学参加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哲教材编写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讨,并形成比较成熟的文稿。
5、孙正聿在北京参加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9月11日,孙正聿在北京参加了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6、贺来在北京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10月8日,中心副主任贺来在北京参加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7、邴正参加一系列学术会议。
7月19日—7月24日,本中心专职研究员邴正教授在长沙参加了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学年会。8月20日—8月24日,邴正出席了蒙古国“东亚2007年论坛”,会见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9月18日—19日,邴正参加东北亚区域发展与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了题为《文化沟通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主题演讲。 9月27日—28日,邴正在丹东出席了新华社主持召开的东北亚地区稳定与发展学术论坛,并作了题为《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民族主义问题研究》报告。
8、张盾在辽宁大学参加“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哲学研讨会。
8月18-19日,张盾在沈阳参加了由《哲学动态》编辑部和辽宁大学哲学系主办的“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哲学研讨会。
9、《新华文摘》转载孙正聿论文。
《新华文摘》2007年第17期全文转载孙正聿的论文《以哲学的工作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该文原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该文提出,哲学是以时代性内容、民族性形式和个体性风格求索人类性问题,是以“表征”的方式构成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据此,哲学的工作方式或进路应是:时代精神主题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聚焦点;现实存在间距化标识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流行观念陌生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基本理念概念化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力量之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以这种工作方式推进。
10、孙正聿在《哲学研究》和《光明日报》发表论文。
《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发表孙正聿的论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该文论述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观及其解释原则;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此文是对《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发表于《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一文的进一步阐述,并回应相关的质疑。
7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孙正聿的文章《学术批评与学术繁荣》。文章内容:一、学术批评的出发点:“同情的了解”与“带有敬意的批判”;二、学术批评的灵魂:“发现理论困难”与“创新理论思路”;三、学术批评的着力点:“对“论据”和“论证”的批评;四、学术批评的标准:“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11、邴正主编的《东北历史与文化论丛》出版。
由邴正教授主编的《东北历史与文化论丛》一书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八卷 ,收录了《社会科学战线》自1978年创刊以来近30年刊发的东北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全部文章,共400多篇,约400万字。内容宏富,涵盖了东北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考古、民俗、文学等各个领域。
12、孙正聿、贺来、漆思分别获奖。
9月,孙正聿被评选为“长春市公民道德楷模”之“职业道德楷模”。贺来撰写的《“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一文获长春市第三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漆思获得了长春市第三届“五四青年奖章”。
13、杨魁森为吉林省委宣传部和吉林师范大学举办学术讲座。
8月23\26日,杨魁森教授为吉林省委宣传部作了两次讲座,题目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9月19日,杨魁森在吉林师范大学作讲座,题目是:哲学与生活。
14、孙正聿为吉林大学2007年新教师举办讲座。
8月28日,孙正聿为吉林大学2007年新任教的青年教师作了题目为《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的讲座。讲座内容:一、对重点大学教师的自觉定位;二、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三、教学是一种艺术;四、教学是教师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