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用哲学激发灵感——8月2日《中国教育报》孙正聿教授访谈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哲学,它要激发而不是抑制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它要冲击而不是强化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它要推进而不是遏制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

    孙正聿,哲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本文是对孙先生就教育与教学中的哲学修养问题所进行的访谈。

  问:在现代教育中,人的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问题。请教孙先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想把你的问题放大一些,首先讨论一下“人”与“教育”、特别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特别是为什么要在学校里接受系统的教育?这就需要理解“人”与“教育”的关系。人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的存在,而是社会性的历史存在,社会文明的历史发展,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历史性内涵。“教育”既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又是历史文化的创生活动,它执行着文明的社会遗传功能,又执行着文明的社会创新功能。“教育”既是每个人向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同”的基础,又是历史、社会和时代对每个人“认可”的前提,因此,每个人都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这种“认同”和“认可”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活动。

  “教育”作为“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素质教育”,也就是使人具有人的素质的教育。但是,在人们的“教育”观念中,有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把“教育”简单化地理解为学习“知识”的过程。其实,“教育”始终承担着双重的使命:每个时代都不仅以教育的方式使个人掌握前人的经验、常识以及各种特殊的知识与技能,而且以教育的方式使个人掌握该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各种行为准则,以教育的方式使个体丰富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趣和开发自己的潜能,以教育的方式使个人树立人生的信念与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问:那么,哲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人们通常是把“哲学”定义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它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论,它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的“大智慧”和“大聪明”。在哲学思想中熔铸着人类的智慧、理想、信念和教养,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更是熔铸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深厚教养,因而具有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睿智通达的理论境界,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最能“以理服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的哲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作为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激发个体的求知欲望,拓宽个体的生活视野,撞击个体的理论思维,催化个体的生命体验,升华个体的人生境界。它激励个体变革既定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从而创建人的新的生存状态。

  问:您对哲学及其功能的解释,使我感到具有哲学修养是很不容易的。您认为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哲学修养?

  答: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它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特色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问题,它要激发人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它要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探索精神,它要增强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从哲学的特性出发,我对如何学习哲学曾作过这样的概括: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著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哲学家黑格尔说:“人应尊重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这种高举远慕的“心态”既是学习哲学的前提,又是哲学修养的根本。有了这种“心态”,才能慎思明辨地分析问题,体会真切地理解问题,执著专注地研究问题,从而升华为洒脱通达的境界。哲学修养是一种境界。

  哲学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讲理”,这是哲学教师的基本功。“讲理”的前提则是“有理”。这就要求哲学教师不仅要掌握哲学“知识”,而且必须搞清哲学“道理”。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与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合格的哲学教师,不仅需要研究“哲学理论”,而且需要通晓“哲学史”,并且能够熟悉诸如伦理学、逻辑学、宗教学、美学等领域的知识。

  问:您认为现在的哲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长期以来,哲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在于哲学教材和哲学教学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学生,把教材当成“现成结论”和“标准答案”,把教学当成“讲解条文”和“空洞说教”,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材缺乏哲学应有的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性和逻辑感,使哲学教学失去了它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没有实现哲学的“以理服人”。改革哲学教学内容,必须从改革教材内容入手。

  哲学教材改革,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源”和“本”是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为繁荣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不可胜数的新问题,中国哲学界对这些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拓宽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教学内容。哲学教材建设,应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自觉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教材,这是哲学教材建设的根本使命。

  哲学是一门最具有理论魅力的学科。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哲学教学中的“讲理”,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其中,最重要的是“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哲学,它要激发而不是抑制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它要冲击而不是强化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它要推进而不是遏制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正因如此,哲学才能锻炼和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和强化人们的创造性的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哲学教学才能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把哲学教育改革引向深入。

  我在代表百名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领奖大会上的发言中说:“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我们能够切实地理解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在教学中,宏观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典型实例的穿插,恰到好处的板书,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提示,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论境界的升华,所有这些必须是成竹在胸,水乳交融,挥洒自如,引人入胜。我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讲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有了这种人格力量,讲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充满自信,精神饱满,神采飞扬,富有魅力,才能把学生带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睿智通达的理论境界。”这是我对哲学教学的理解和体会。

  问:最后,请您谈一下对我国哲学教育的期待。

  答:我在自己所写的《哲学通论》最后一章即“哲学的修养与创造”中说:“哲学作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哲学给予人以理念和理想,从而使人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我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哲学教育真正成为提升人的素质的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为此,希望我们的哲学工作者不仅在学校里、讲台上讲授哲学,而且以各种方式面向公众宣讲哲学。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培养“人”的哲学教育不仅直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教养,而且间接地提升了全体公民的人文教养、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教养。提高中华民族的哲学修养,激发中华民族的思想力和创造力,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孙正聿)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日第3版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