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简报
(总第13期) 2007年第3期 2007年7月8日
目 录
1、 孙正聿在东京参加“第三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 孙正聿、孙利天参加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全委会。
3、 孙正聿、孙利天、贺来参加在北师大召开的“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研究的问题研讨会”。
4、 姚大志参加在四川大学召开的中华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
5、 孙正聿在《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创刊号发表论文。
6、 孙利天、杨魁森和刘福森的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转载。
7、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分别转载贺来、杨魁森的论文。
8、 贺来新著《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出版。
9、 贺来获 2007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10、孙正聿为吉林大学全校处级干部举办讲座。
11、孙正聿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结项评审会。
12、姚大志在北京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果鉴定会。
1、孙正聿在东京参加“第三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4月1日至7日,本中心主任孙正聿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于4月2日在东京召开的大会上作报告,题目为《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报告中,孙正聿回答了中日学者的提问,并在会后与日本学者讨论了相关问题。
2、孙正聿、孙利天参加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全委会。
4月20日至21日,中心主任孙正聿和副主任孙利天在北京参加教育部社科委全委会。20日上午,孙正聿和孙利天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听取陈至立国务委员讲话;21日上午,参加社科委全委会,听取周济部长、李卫红副部长讲话;孙正聿还于20日晚参加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会议,讨论有关学风建设文件。
3、孙正聿、孙利天、贺来参加在北师大召开的“当前马克思主义哲研究的重大问题研讨会”。
5月9日至10日,中心主任孙正聿和副主任孙利天、贺来在北京参加由北师大和《中国社会科学》主办的“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研讨会”。此次会议以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5篇论文为背景,讨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孙利天主持第一场会议,孙正聿与中国人大陈先达、北师大张曙光作主题发言,孙利天和贺来在会议上分别作了专题发言。
4、姚大志参加在四川大学召开的中华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
6月7至10日,本中心姚大志教授在成都参加了由四川大学主办的中华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年会,会议主题为“理性、历史和正义”,姚大志在会议上作了大会发言。
5、孙正聿在《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创刊号发表论文。
在2007年5月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孙正聿教授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三个问题》一文。该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贴近”问题、 “讲理”问题和“理论难点”问题。
6、 孙利天、杨魁森和刘福森的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转载。
本中心孙利天教授与刘梅合写的论文《内在与超越》在《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转载,该文原发表于《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论文认为,用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是西方哲学特有的知识形态,它必然把世界思想化、内在化;关于世界的思想或知识要具有确定性、客观性,又必须超越意识和思想。内在与超越是两千年西方哲学的根本焦虑。论文思考了马克思、海德格尔摆脱这一困境的探索,对于一种新的存在论思路作了展望。
本中心杨魁森教授发表于《长白学刊》2007年第1期的论文《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在《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转载。论文认为,研究生活世界理论的目的,是以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为基础,以现代西方和中国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为资源,以当代人类生存基本问题为依据,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世界观理论。要深化当前的生活世界理论研究,有三个方面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生活世界转向究竟对现代哲学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它体现了现代哲学的什么样的基本精神?生活世界与实践观的内在关联,怎样以实践观为基础建构生活世界的理论大厦?如何把生活世界理论与当代人类生存实践结合,使其成为具有价值导向的现代生活观?论文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本中心刘福森教授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的论文《发展合理性的追寻――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实质与价值》在《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转载。论文认为,发展伦理学不同于传统伦理学。传统伦理学所涉及的对象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无关,发展伦理学则是对人类发展的总体行为的反思、评价与规范,它主要涉及人类对自然的行为的伦理问题。发展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观”是“存在论的价值观”。它承认自然对人类具有“消费性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是以破坏自然的整体平衡为代价的。同时发展伦理学也承认,自然具有“存在性”价值,即对人来说的“环境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是以自然的存在为前提的,破坏了自然的存在,也就同时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因而危及人类生存。这就决定了人类的改造自然的行为必须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限度以内。
7、《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分别转载贺来、杨魁森论文。
贺来教授发表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年第 2 期的论文《“后形而上学”视域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7 年第 3 期摘文。论文认为,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最根本的理论本质。但在形而上学思维范式中,辩证法的批判本性遭到了窒息。拯救辩证法的批判本性,是马克思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使命。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他通过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开辟了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从而拯救了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辩证法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与批判旨趣都呈现出全新的内涵, 这对于充分发挥马克思哲学对于当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具有的解释和启示力量,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杨魁森教授发表于《长白学刊》2007年第1期的论文《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7 年第 2 期摘文。
8、贺来新著《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出版。
贺来教授的新著《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4 月出版 。该书是对人们长期以来不予反思的一种独断论 ――“ 人的解放” 的独断论所做的自觉反思。 “ 人的解放 ” 是现代性方案的核心诉求与价值目标,但其深层思想逻辑确是更为久远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及其 “ 元意识 ” 。该书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与思维意识的深入反省,分析了它所蕴含的虚无主义本性及其所支撑的 “ 人的解放 ” 所包含的内在悖论,尤其通过对 “ 解放逻辑 ” 的最为深层的信念,即 “ 个体生命自由 ” 与 “ 社会整体自由 ” 内在统一这一信念的解构,揭示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及其 “ 元意识 ” 的根本症结是 “ 边界意识 ” 的缺失。本书认为, “ 边界意识 ” 是一种与 “ 人的成熟状态 ” 相适应的 “ 理论意识 ” ,而 “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 及其 “ 元意识 ” 虽以 “ 人的成熟状态 ” 为追求,但实际上所反映的是 “ 人的幼稚状态 ” 。该书对 “ 边界意识 ” 的理论内涵及其哲学史前提进行了系统阐发,并从此出发,探讨了 “ 个体生命 ” 与 “ 社会公共生活 ” 不能被形而上学原则 “ 内在统一 ” 起来的、不能彼此还原的各自独立的 “ 游戏规则 ” 。
9、贺来获 2007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由贺来主持的《马克思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深度研究》课题,最近通过评审获 2007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10、孙正聿为吉林大学全校处级干部举办讲座。
6月13日,中心主任孙正聿为吉林大学处级以上干部作《社会与人生》专题讲座,此讲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存在方式,分别讲述了人的存在、人的世界和人的发展。
11、孙正聿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结项评审会。
6月28日,中心主任孙正聿在北京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首席专家陈先达)结项评审会。
12、姚大志在北京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果鉴定会。
6月28日,姚大志教授在北京参加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果《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研究》(首席专家杨叔子)的鉴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