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观研究室
作者:2015-06-21时间:2015-06-21来自:反思与奠基
哲学观与哲学观念变革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多年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传统、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早在80年代,我们就致力于哲学观与哲学观念变革的探索,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等为标志的重要学术著作,对推动国内哲学改革和哲学观念更新发挥了重大作用;90年代,我们更进一步立足现代哲学变革,致力于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变革所具有的现代哲学意义,出版《哲学通论》、《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崇高的位置》等重要著作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尤其《哲学通论》一书,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被评价为“国内第一部系统以哲学观为对象的高水平著作”,在哲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2000年—2002年这三年期间,我们在已有基础上,充分汲取国内外哲学研究最新成果,紧密结合当代哲学发展趋势,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生成了如下新的学术生长点:(1)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即以哲学观为突破口,全面带动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创新;(2)哲学观与哲学的范式转换,即从哲学观入手,探索如何在理论硬核处变革哲学的思维方式与解释原则,切实推动哲学的现代变革;(3)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即通过对马克思哲学观所具有的现代哲学意义的深入阐发,探索马克思哲学在当代所具有的思想价值;(4)哲学观与哲学的未来发展,即以当代多元哲学观为理论背景,透视哲学现状存在的深层理论矛盾,探索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形态。
三年间,围绕上述生长点,我们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当代的发展”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办了“马克思哲学观”全国学术研讨会,承担了“哲学通论课程与教材的建设与推广”项目并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出版了《哲学导论》等专著和教材,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40余篇,其中《从马克思走向未来、开创未来》、《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等3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哲学创新的前提性思考》、《马克思哲学的两种存在形态》、《解放思想的哲学与哲学的思想解放》、《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关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理论思考》、《恢复爱智本性的新世纪哲学》、《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从哲学的定性化中走出来》等8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的哲学?》等4篇在《哲学研究》发表,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推进了当代中国哲学界的哲学观念变革和理论创新。
研究室共有研究人员 3人:孙正聿教授、贺来教授、程彪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