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工作 > 中心简报 > 正文
反思与奠基 在 星期一, 12/07/2015 - 09:40 提交

 
 
 
2012年第2期(总第32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2012年4月8日
 
 
 
目      录
 
1、中心主办“哲学与社会学跨学科高端对话会”。
2、孙正聿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3、我中心获得吉林大学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业绩突出单位”与“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业绩突出个人”称号。
4、我中心多人获吉林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表彰。
5、贺来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获优秀等级。
6、“哲学基础理论”项目引领哲学理论研究的时代发展。
7、贺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
8、孙正聿论文在国内学界产生重大反响。
9、姚大志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10、程彪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11、刘福森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12、《邴正讲演录》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13、孙正聿参加“211工程”建设项目总结评审会。
14、孙利天参加“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问题”学术研讨会。
15、邴正出席一系列文化学术会议。
16、姚大志、程彪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
17、韩志伟获教育部社科研究其他项目立项。
18、孙正聿为吉林省政协和吉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作报告。
 

1、我中心主办“哲学与社会学跨学科高端对话会”。
2012年1月7日至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哲学与社会学跨学科高端对话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高校、科研机构和期刊杂志社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对话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资深编辑孙麾主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余新华、吉林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杜莉教授、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次对话会的主题为“发展观:理论与方法”,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实践及当代价值”、“发展观的哲学关切与社会学关切”、“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五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2012年1月9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了中心与学院主办的“哲学与社会学跨学科高端对话会”,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继举办哲学与史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等会议以来的第5场对话会。
2、孙正聿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3月3日—1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3月7日,孙正聿教授接受吉大新闻网记者电话采访,提出:高校是传承文明、创生文明的阵地,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文化建设,要增强和深化对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作用的认识,高等教育不仅包括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等专业教育,还应包括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要变革教育理念,分类导向。
3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孙正聿教授“两会建言”:在文化建设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第一,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高等教育必须强化“文化”内涵,凸显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重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第二,要强化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的双重自觉,文化是“专业教育”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要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第三,还需要以“文化”为内涵,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只有强化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第四,需要营造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营造自由、活跃、创新的校园学术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五,切实引导大学生开展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与大学生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的交互作用创造条件。 
3月9日,孙正聿教授接受《新文化报》记者采访,指出: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顺序性地选择与安排,在整个制度安排中要排序,原来在经济贫瘠的时候,首先选择的顺序,第一必须是发展,但发展到一定水平了,就要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提出怎样把蛋糕分好,使人们有一种幸福感。幸福感包括三个方面,生理方面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心理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满足,和伦理方面的社会正义的满足。
孙正聿教授还接受吉林电视台《吉林新闻联播》采访,指出:首先要打破学科的局限,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要营造充满朝气的校园学术文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努力在大学校园里塑造出有理想、有道德、有作为的一代新人。
3、我中心获得吉林大学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业绩突出单位”与“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业绩突出个人”称号。
在最近召开的吉林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大会上,我中心和哲学社会学院被评为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业绩突出单位”。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和哲学社会学院获科研经费327.58万元,荣获“2011年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科研经费指标的单位”;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和哲学社会学院人均CSSCI论文1.71篇,荣获“2010年人均发表CSSCI收录论文数量前5名的单位”。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姚大志教授获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业绩突出个人”。其中,孙正聿教授2010年在A类期刊发表论文2篇,属于“2010年在A类期刊发表论文前3名的个人”。姚大志教授2010年在CSSCI发表论文8篇,属于“2010年发表CSSCI收录论文数量前3名的个人”。另外,鉴于“十一五”期间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我中心和哲学社会学院还被评为“‘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先进单位”。
4、我中心多人获吉林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表彰。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副主任孙利天教授、副主任贺来教授、漆思教授获分别获“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殊贡献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先进个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先进个人。贺来教授、漆思教授、韩志伟教授、王福生教授分别获著作类“吉林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孙正聿教授、贺来教授、张盾教授分别获论文类“吉林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贺来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获优秀等级。
2012年2月2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向吉林大学发来贺信,对2011年度吉林大学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且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获得优秀的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等5位教师表示祝贺。信中表示,这些同志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学风端正、治学态度严谨,自觉带领课题组坚持正确导向,努力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更好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贡献。
6、“哲学基础理论”项目引领哲学理论研究的时代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985工程”项目建设,推进“985工程”项目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建设效益,近期,吉林大学组织开展了“985工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评估工作,重点对新一轮“985工程”批准建设的科技创新、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交叉三类共24个学科建设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哲学基础理论”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代表国家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引领着哲学理论研究的时代发展。吉大新闻网就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哲学基础理论”项目进行报道。
7、贺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
贺来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发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一文。贺来教授在文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深层的一致性,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的本性,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独特的精神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深层一致性首先体现在辩证法所实现的重大变革,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使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的转换——从对历史“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变为对“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的自觉理解,使得辩证法真正成为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学说,而这样理解的辩证法,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进一步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概念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为超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矛盾关系提供了深层基础,从而把“社会历史”理解为禀赋丰富辩证内涵的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深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本性,必须澄清历史唯物主义所具有的批判性。这一批判性不仅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对一切以“绝对真理”自居的抽象观念和形而上学教条的拒斥;而且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宣告了一切绝对真理的观念和形而上学教条的无根性;还进一步表现在它结束了一切关于存在最终的人类历史完美状态的幻觉,自觉地拒斥了把某种社会秩序永恒化和完美化的设想,真正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为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过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中,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坚定信仰和承诺。马克思批判使人陷入自我异化的抽象力量,其根本旨趣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作为“改造世界”哲学的理论功能和“人的解放”学说的理论性质。
8、孙正聿论文在国内学界产生重大反响。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发表在《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的论文《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6期、《哲学文摘》201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是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的形而上学。哲学的根本性的文化内涵,是以概念批判的方式而构成的确立“神圣形象”、消解“神圣形象”和消解“非神圣形象”的形而上学历险。形而上学历险中的“后形而上学”并不是放弃以理论形态表征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的终结”,而是以哲学自身为直接批判对象所表征的当代人类的“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自我意识。
9、姚大志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中心研究员姚大志教授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的论文《什么是启蒙:过去和现在》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启蒙的理想,二是启蒙的精神,三是启蒙与现代性。文中指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批评现代性已经成为一种哲学的时髦。这些批评者的做法通常分为两步:首先把现代性与启蒙等同起来,并批评启蒙;然后把“现代”与“后现代”(或“前现代”)对立起来,并试图用“后现代”(或“前现代”)取代“现代”。与此相反,作者试图从事一种建设性的工作:首先阐明“什么是启蒙”,并针对批评者的批评为启蒙进行辩护,然后对“现代”与“后现代”(或“前现代”)的对立提出质疑,并说明“启蒙在今天意味着什么”。姚大志教授阐释道:启蒙既包含了我们一直追求的真理和解放的理想,也包含了我们应该永远具有的批判反思精神;启蒙既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式;作为一种思想方式,启蒙试图用理性取代权威,用批判反思取代教条主义,用自律取代他律。在21世纪的中国,我们仍然要追求真理;我们仍然要拥有一种乌托邦精神,在这里,所谓乌托邦是指关于社会生活的美好理想,所谓乌托邦精神是指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我们仍然需要启蒙——我们需要高扬理性,因为今天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迷信;我们需要启蒙的批判反思精神,因为我们通常仍然服从各种各样的外在权威;我们需要提倡自主和自律,因为很多情况下支配我们的仍然是教条主义和他律;我们需要摆脱不成熟的状态,因为我们现在仍未“成年”。
10、程彪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中心研究员程彪教授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的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并不是“生产力”,而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确定这一核心范畴并阐明其基础性解释意义,对于克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化理解、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具有重大意义。
11、刘福森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中心研究员刘福森教授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的论文《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态伦理学》,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转载。文中强调:民族文化是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伦理。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就必须超越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乎自然”的哲学精神;我们还必须以中国文化的“中道”精神取代西方文化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超越西方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范式的生态伦理,把生态伦理学建立在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基础上。要把理论的生态伦理变为广大民众的实践的生态伦理,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文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并不是“生产力”,而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确定这一核心范畴并阐明其基础性解释意义,对于克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化理解、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具有重大意义。
12、《邴正讲演录》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中心研究员、吉林日报社社长邴正教授的《邴正讲演录》由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作者爱演讲,从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在吉林大学任教到现在,作者大概作过2000多场报告。这些报告从学术到时事,从普及知识到思想理论教育,涉猎广泛。篇幅所限,本书收录的主要是文化研究方面的10篇演讲。
13、孙正聿参加“211工程”建设项目总结评审会。
3月15日,吉林大学召开“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总结评审会,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作为“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项目负责人作了总结汇报,并以优秀评价通过;3月20日,孙正聿教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11工程”项目评审会。
14、孙利天参加“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问题”学术研讨会。
3月24日-25日,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出席在杭州浙江大学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问题”学术研讨会,并作了“普遍理性和绝对宗教”的大会发言。
15、邴正出席一系列文化学术会议。
1月4日-5日,中心研究员、吉林日报社社长邴正教授于长春工业大学出席吉林省社会学会五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与学术年会。本次年会以“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学繁荣发展”为主题,致力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决定精神,深化吉林省社会学者对社会学繁荣发展的认识,促进吉林省社会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3月5日,出席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动员大会。3月13日,出席吉林省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会及2011年度吉林省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会议,当选为吉林省新闻摄影学会理事长。
16、姚大志、程彪获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
2月24日,中心研究员姚大志教授、程彪教授获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程彪教授的课题名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解析”,课题批准号为12JJD710002;姚大志教授的课题名称为“分配正义研究”,课题批准号为12JJD710011。
17、韩志伟获准教育部社科研究其他项目立项。
2月29日,中心研究员韩志伟教授申请的“西方历史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获准教育部社科研究其他项目立项,项目编号12YJA720007,资助总额9万元。
18、孙正聿为吉林省政协和吉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作报告。
1月30日,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为吉林省政协全体委员作了《关于文化建设》的报告。4月13日,孙正聿教授为中共吉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告。
 
 
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送:校领导、校长助理、学校相关部门、相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张盾                电子信箱:zhangdun@sina.com

发行时间: 
星期日, 四月 8, 2012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