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工作 > 中心简报 > 正文
反思与奠基 在 星期一, 12/07/2015 - 09:40 提交

 
 
 
2012年第3期(总第33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2012年7月8日
 
 
 
目      录
    

1、孙正聿 《人生哲学读本》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首批重点选题。

2、王天成入选第四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审专家名单。

3、孙正聿主讲的《哲学通论》入选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4、我们时代的哲学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

5、高广旭、袁立国分获2012年吉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致力于在四个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

7、刘福森、贺来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8、姚大志、刘福森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

9、姚大志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孙利天、贺来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11、贺来参加“《哲学分析》第四届论坛”。

12、孙正聿、张盾参加“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

13、张盾参加“卢梭与马克思暨纪念卢梭诞辰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14、中心成员为各界作系列学术报告。

15、我中心举办系列“哲学名家讲座”。

16、王庆丰出版新著。

17、吉林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看望我中心研究人员。
 
1、孙正聿《人生哲学读本》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首批重点选题。
2012年5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了《关于公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首批重点选题的通知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的著作《人生哲学读本》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首批重点选题。
  据《光明日报》报道,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闻出版总署决定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推出一批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理论读物和通俗读物。自工程启动以来,总署共接到各出版单位报送的重点出版物选题1600余种,经过专家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首批重点选题100种,其中理论读物50种,通俗读物50种。
2、王天成入选第四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审专家名单。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报》公布了第四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审专家名单。中心专职研究员王天成教授入选。中国社会科学报分别于2009年7月1日创刊号、2010年7月1日创刊一周年纪念专号、2011年6月30日创刊两周年纪念专号公布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外审专家名单,引起各界关注。
3、孙正聿主讲的《哲学通论》入选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从2011年开始,教育部组织“985工程”高校先行启动了视频公开课建设试点工作。经有关高校建设和申报、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遴选,目前共有43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及网易等三个网站免费向社会开放。上网开放的43门课程社会反响良好。按照有关规定,教育部现确定43门课程为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将给予相关高校经费支持。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主讲的《哲学通论》名列其中。
4、我们时代的哲学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
2012年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整版发表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访谈录,标题为《我们时代的哲学教育》。访谈录共分五个部分:一是“哲学应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集中地阐述了孙正聿教授的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哲学理念;二是“当代中国哲学需要历史感、现实感与逻辑感”,集中地阐述了孙正聿教授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逻辑的理解,以及《哲学通论》在当代中国哲学中的影响;三是“中国学术研究最匮乏的是学术批评”,集中地阐述了孙正聿教授对“做学问”的理解,以及孙正聿教授对学术批评的理解;四是“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就是哲学教育”,阐述了哲学的“凝重”、“亲切”和“睿智”的本性,以及哲学教育的社会功能;五是“信息时代人文教育更要注重积累”,阐述生活积累、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对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强化记忆力、驰骋想象力和激发创造力问题。
5、高广旭、袁立国分获2012年吉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日前,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2012年吉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高广旭的博士论文《意义批判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存在论阐释》(导师孙正聿教授),袁立国的硕士论文《道德与法的边界——从霍布斯到康德的政治观念之争》(导师张盾教授)分别获得吉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致力于在四个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
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力求在中、西、马哲学研究中实现内在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在以下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一是在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明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理论的确定性。二是在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学术天人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存在论内涵。三是在深入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福利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公平正义学说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思考建设以能力和贡献为主要社会分层机制的制度设计,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四是在梳理和总结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和分析它对当下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寻找现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该项目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先后于2011年3月和2011年9月分别举办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题论证会”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理论研讨会”并取得圆满成功。项目组已在CSSCI、中文核心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哲学的人性自觉及其意义》、《后形而上学思想的确定性》、《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一切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等10余篇,其中《哲学的人性自觉及其意义》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项目组首席专家孙利天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开设专栏,发表论文《哲学与纯粹思想》、《破解意识能动性的奥秘》等10篇,并广受好评。
7、刘福森、贺来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中心研究员刘福森教授在《光明日报(理论版)》2012年2月14日发表《哲学的“根”与“用”》, 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该文探讨了哲学与现实的双重关系:哲学根源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同样,哲学的用途也是为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服务。哲学之所以对于人们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有重要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根源于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现实世界的变化决定着“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世界的变革最终决定着哲学观念和哲学范式的变革。科学同现实世界的联系是一种“认知”的联系,而哲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则是价值的联系: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需求最终决定着哲学家个人的价值取向,并进而决定着哲学家个人的哲学的思想坐标,即“哲学立场”或“哲学解释原则”。这就是哲学同现实之间所具有的“价值同一原则”。哲学史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哲学立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他所在的时代的价值需求。为时代和民族提供核心的价值观、新的思维方式和信念,是哲学家不可逃避的社会责任。哲学家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的精神代表,不是因为他的哲学超越了现实的生活世界,而是因为他以抽象的哲学理解反映了时代的人类的生存主题。
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发表在2012年3月22日《光明日报》的论文《“划界”与“越界”:哲学介入中国现实的基本方式》,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文章提出,要发挥哲学的特有功能与作用,必须用哲学的方式介入现实生活:一是“划界”,二是“越界”。 “划界”是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中不同领域的“界限”进行自觉的区分,通过澄清事物的界限,揭示不同领域事物所遵循的差异性的“游戏规则”,从而消解抽象的总体性力量对多样而丰富的思想、生活领域的侵蚀和控制。通过“划界”,明确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中不同领域的“边界”,防御其不知限度的僭越,从而捍卫思想与生活的自由、丰富和创造性,这是哲学的重大功能。“越界”是对存在于人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中的束缚人自由发展的刻板教条、僵死观念和抽象力量的解构、克服与超越。哲学的“越界”意味着对统治和支配人们思想和生活的“终极力量”、“最终模式”、“最后真理”进行驳斥和超越,从而为思想的自由空间、生活的未来希望开辟道路。
8、姚大志、刘福森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
中心研究员姚大志教授在《哲学研究》2012年第5期发表《再论分配正义——答段忠桥教授》一文。该文针对段忠桥教授的商榷文章,探讨了双方具有分歧的三个基本观念,即分配正义、平等和应得。全文分为三大部分:一、我们为什么需要分配正义?二、平等意味着什么?三、什么是“应得”?
中心研究员刘福森教授在《哲学研究》2012年第6期发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三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文。该文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不仅是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超越,也是对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的超越。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某种本体论或形而上学,也不能把它归结为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如果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仍然可以叫做“人道主义”的话,它也是不同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的一种“新人道主义”,这种新人道主义是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全文分为三大部分:一、马克思哲学是不是唯物主义哲学?二、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哲学革命?三、马克思的哲学是不是人道主义哲学?
9、姚大志教授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
中心研究员姚大志教授发表在《世界哲学》2012年第2期的论文《当代功利主义哲学》,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虽然功利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地位,但是它目前在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仍然是一支重要力量。按照其论证的逻辑,我们可以把功利主义分为三种,即行为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以及双层功利主义,其中后两者是为克服前者的困难而产生出来的,同时它们也产生了新的困难。然而,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功利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0、孙利天、贺来文章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的论文《寻求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反思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基本前提》,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贺来教授在文中指出,反思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探求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出路,一个重大前提是寻求与确立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文章立足于中国人的生存处境,论证了这一基本观点: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只能是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深入反思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深层根源,即个人被抽象物所统治,使得个体生命失去了自由的独立人格,并因此使得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被虚无化。“价值分化”与“价值虚无主义”概念不同。我们应认真对待以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为基础的“价值分化”这一现代社会的现实,让每一生命努力追求自己的生活目的,度过其必然一死的、有限的然而同时又具有真正尊严的一生,从而真正建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格局,这是我们反思价值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应该获得的思想认识。
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张岩磊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的论文《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文章提出,尽管各派现代西方哲学家都在力图反对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基础主义,但是在他们批判基础主义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新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哲学的多元基础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最为根本的挑战在于,以既往的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主义的思维模式切入世界这个混沌,我们容易限于同一性的死亡哲学;而取消同一性的基础主义的哲学观听任多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实际上又容易使世界陷入混沌而使人无所适从。如何面对这种多元基础的事实,如何重新选择一种平面切入现实的混沌?我们在此以一种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即“文化的相对——哲学的绝对”的哲学观,尝试作一回应。
11、贺来参加“《哲学分析》第四届论坛”。
4月15日,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参加《哲学分析》杂志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哲学分析》第四届论坛”,并作大会发言。
12、孙正聿、张盾参加“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
5月12日,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和张盾教授在复旦大学参加“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孙正聿教授作主题发言,张盾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思想史路经”的大会发言。
13、张盾参加“卢梭与马克思暨纪念卢梭诞辰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5月29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卢梭与马克思——纪念卢梭诞辰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召开。来自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巴黎第十大学、德国耶拿大学、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2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国内外学者就卢梭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卢梭与马克思的平等观、卢梭与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卢梭与马克思的劳动产权理论、以及卢梭与洛克、康德、涂尔干等思想家的思想关系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张盾教授做了题为《“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与马克思》的大会主题发言。
14、中心成员为各界作系列学术报告。
5月8日,中心研究员刘福森教授在西安石油大学作了题为“哲学观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 5月10日,在陕西师范大学作了题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的学术报告。5月16日,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为辽宁沈阳的法官班学员作题为“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的专题讲座。5月18日,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为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视频公开课研修班作专题报告,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15、我中心举办系列“哲学名家讲座”。
我中心与哲学社会学院共同主办了系列“哲学名家讲座”:5月25日,美国杜肯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教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汤姆·洛克莫尔在东荣大厦九楼会议室主讲“关于马克思的黑格尔诠释”的学术报告;5月30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安德鲁·欧文教授主讲“苏格拉底的初审”的学术报告;6月19日,美国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圣荷塞大学哲学系主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William·H ·Shaw主讲“自由与功利主义”的学术报告。
16、王庆丰出版新著。
近日,中心研究员王庆丰教授的专著《德里达发生现象学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部关于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思想的研究专著。德里达作为法国现象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其现象学研究颇受争议。本书立足于德里达的早期期现象学著作《胡塞尔哲学中的发生问题》、《胡塞尔几何学起源引论》、《声音与现象》,从发生现象学的角度对德里达的早期思想进行了研究。本书集中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胡塞尔现象学与德里达现象学的理论传承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德法现象学之间的关系;第二、德里达的早期现象学研究。从“发生”的角度对德里达的现象学进了行集中的探讨,详细地讨论了“发生”、“历史”、“语言”、“书写”、“时间”等现象学论题。第三、德里达的早期现象学与解构主义的关系。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其后期思想与其早期现象学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德里达的早期现象学是其全部思想的发源地。
17、吉林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看望我中心研究人员。
2012年6月29日下午,校党委陈德文书记、党委组织部冯正玉部长等学校领导看望、慰问了我院教师党员代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王福生教授。陈书记对中心的办公条件和研究环境给予了肯定。随后陈书记一行来到王福生老师的研究室,亲切看望了王福生老师并与之座谈。陈书记对王老师在艰苦条件下刻苦钻研并取得丰硕成果,感到高兴。他充分肯定了我院和中心各位教师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并鼓励王老师在这么好的平台上再接再厉,创造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送:校领导、校长助理、学校相关部门、相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张盾                电子信箱:zhangdun@sina.com

发行时间: 
星期日, 七月 8, 2012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