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工作 > 中心简报 > 正文
反思与奠基 在 星期一, 12/07/2015 - 09:41 提交

 
 
 
2013年第2期(总第36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2013年4月8日
 
 
 
目      录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2、《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3、孙正聿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4、孙正聿参加吉林大学“两会”精神报告会。
5、“生活世界哲学理论”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6、孙正聿出席北京大学“未名论坛”的中西马高端对话。
7、孙正聿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编委会。
8、孙正聿获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9、中心成员出版新著。
10、高清海先生著作在韩国出版
11、中心成员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12、中心成员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13、贺来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14、孙正聿著作《思想中的时代》重版。
15、《中国科学报》专访孙正聿教授。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2013年1月6日,由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开题报告会在吉林大学举行。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参加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杨耕教授担任专家评议组组长,评议组专家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孙伟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教授。吉林省社科规划办、哲学社会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课题组全体成员及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40余人参加了会议。开题论证会由专家组组长杨耕教授主持。项目首席专家孙正聿教授首先做课题开题报告,他从主题、论题和问题三个方面对项目设计作了汇报。项目的四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其子课题的研究目标、总体设计、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重点难点作了汇报。
评议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研究的重大意义,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了项目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案的设计,并就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此次开题论证会对于深化项目研究思路,明确项目研究任务,把握项目研究重点,推进项目研究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由中国出版协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和中央宣传部《关于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韬奋出版新人奖的批复》要求,于2013年2月2日评选揭晓。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此前曾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3、孙正聿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3月3日—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3月6日,孙正聿教授接受了吉大新闻网记者的电话采访。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带头改进工作作风、会风、文风的要求深刻影响着今年“两会”的气象。孙正聿用“会期缩短,高质量履行建言献策职能”、“精简纸质材料印刷和发放,省下200万元开支”和“报告简洁,委员发言直奔主题,真话、短话代替空话、大话”三个方面概括了此次“两会”的新风气。委员们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也令他赞不绝口。
2013年3月7日,政协委员驻地宾馆举行小组、界别联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在发言中,就如何改进“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大学教育趋同”、“应试教育、创新教育”等问题建言献策。继去年提出“在文化建设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后,他今年在提案中又一次从五个方面全方位地阐述了“教育是培育、放飞梦想的摇篮”,“教育质量关乎民族的幸福与梦想”。孙正聿强调:“保证教育公平与质量”,首先要把教育这块大蛋糕做好;为减少一窝蜂涌向‘211’、‘985’高校的盲目性,要“注重高校分类导向和办学特色”;多年应试教育留下的社会对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不信任,更要靠“创新教育”来弥补缺憾;同时,他表示“平衡教育资源、搞好教育生态”、“处理好专业教育和公民教育”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两个要点。
孙正聿教授参加“两会”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两会”前夕,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采访中,孙正聿教授表达了人文社科学者期待“两会”的心情。3月9日,《城市晚报》报道,孙正聿委员认为:“幸福感很大程度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的‘放心’和‘顺心’,但要做到这两点,就急需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10日,《光明日报》以《画里画外》为题刊载图文报道,展现出孙正聿委员在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大学教育趋同、应试教育、创新教育等问题上激昂陈词的风采。17日,人民政协网发表孙正聿委员专访——《教育蛋糕,不仅要分好,更要做好!》,《中国日报》、中国政协新闻网转载。
4、孙正聿参加吉林大学“两会”精神报告会。
3月20日,吉林大学召开学习传达“两会”精神报告会。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全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校级及以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校教代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教师代表(两院院士、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离退休同志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会议。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陈德文主持。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校长李元元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结合参会的感受,就会议概况、会议风气新变化、政府工作报告等师生关注的热点作了介绍,重点对“两会”精神进行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传达和解读。
5、“生活世界哲学理论”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2013年1月19日,“生活世界哲学理论”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来自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心研究员杨魁森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杨魁森教授回顾了自己七十年的人生历程,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哲学理论。与会学者分别就杨魁森教授的生活世界哲学理论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世界理论、哲学观与生活观、生活世界哲学理论的哲学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等众多论题展开了热烈谈论。本次会议的召开,对生活世界哲学理论的深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孙正聿出席北京大学“未名论坛”的中西马高端对话。
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北京大学第三届未名论坛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博士研究生高级研讨班”于1月1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是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中西马高端对话。此次对话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杨河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孙正聿,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哲学专家陈来,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西方哲学专家韩震三位嘉宾,分别代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就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孙正聿教授指出中西马在当代中国学者之间的沟通不但是可能的,而且非常必要:哲学是以时代性内容、民族性形式和个体性风格求索人类性问题,中西马的理论研究者所面临的人类生存境遇和理论资源及理论背景是相同的;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这是中西马沟通和对话的又一个基础;哲学是用概念讲人类的故事,真正的哲学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充满智慧的话语,以个人名义讲述人类的故事,因而中西马是不可分的。
7、孙正聿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编委会。
4月3-4日,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北京参加由袁贵仁部长主持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该书为面向全国党员干部的哲学读本。
8、孙正聿获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的论文《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该文曾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于同年第4期全文转载。该文先后被收入《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和《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该文对深化哲学基础理论、特别是对深化辩证法理论研究,从而在当代哲学的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已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9、中心成员出版新著。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的专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本书立足当代辩证法研究的前沿理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辩证法。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反思、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经典命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遗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学说等。
中心研究员杨魁森教授的专著《生活世界哲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这部著作既可以看作杨魁森教授晚年学术生涯的一个总结,又是杨魁森教授多年所理解和坚持的哲学观的比较充分的表达。该部著作的出版必将极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生活世界哲学理论的研究。
10、高清海先生著作在韩国出版。
高清海先生著作《类哲学与人的未来》(译者:元永浩)2012年7月由韩国学术情报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译者为了向韩国学界介绍高清海教授的类哲学,精选《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卷一、卷二、卷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中的核心内容编译而成的。该著作的编译根据韩国哲学界的热点问题力图强调,类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内在的关联性,以及类哲学对人类克服现代性问题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因而把该著作命名为《类哲学与人的未来》。该著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译者序言”,“绪论”,“人性论部分”,“传统哲学论部分”,“后记”。该译著的出版为韩国学界提供研究中国现代哲学的韩文文本。
11、中心成员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发表在《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4期的论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当代课题》,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因而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现代的市场经济、科技文明和大众文化催生了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刻变革,改变了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凸显了实践、文化、科学和发展在当代哲学反思中的重要地位。反思当代辩证法理论的生活基础,把握当代辩证法理论的总体特征,探索当代辩证法理论的主要内容,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基础性课题。
中心研究员刘福森教授发表在2013年1月15日《光明日报》的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一个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根本变革。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启蒙运动”。人类的“第一次启蒙”使人重新确立了主体性,而人类的“第二次启蒙”则要使人认识到,只有规范和约束主体性,使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超出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掌控,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稳定平衡,人类才能可持续地生存下去。
中心研究员王庆丰教授发表在《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的论文《辩证法理论的思想移居》,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从柏拉图主义到海德格尔,哲学确实发生了一个思想的移居,与思想革命相比,“移居”意味着思想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仅仅是思想的“居所”。这种新的思想视域是建构当代形态辩证法的理论前提。辩证法理论的思想移居具有三重内涵:(1)存在论主题从本质到实存的转换;(2)哲学视域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的转向;(3)理论功能从绝对真理到现实真理的转变。辩证法理论的思想移居,实际上所表征的是哲学理性信念的变化,即由绝对的无限理性信念转向对相对有限的理性追求。
12、中心成员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发表在《哲学动态》2012年第9期的论文《“中国现代哲学”何以可能——哲学理论自觉的一个前提性问题》,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全文共分为四部分:一 “中国现代哲学”:一个需重新审视的课题;二 中国现代哲学:表达现代中国人生存与发展要求的哲学;三 中国现代哲学:对独断论和教条主义的自觉防御和批判;四 中国“现代哲学”:与世界哲学具有可对话性的哲学。
中心研究员王福生教授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4期的论文《美的异化与艺术生产:马克思美学疏解》,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然后才是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一切理论活动都是他参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特殊方式。因此,对马克思关于美的问题的思考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美学的范围内来考察,而要在它与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之实现的理论框架内来给予疏解。
13、贺来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发表在《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的论文《哲学如何回应“祛魅”的现代世界——理解现当代哲学的重要视角》,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该文考察哲学如何回应“祛魅”的现代世界,是理解现当代哲学的重要视角。“世界的祛魅”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趋势,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面貌,支配着现代人的生存品性和生存处境。究竟如何理解并面对“祛魅”的现代世界?我们是否能够承受这样一个世界?这无论对于现当代西方哲学还是当代中国哲学,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核心课题,现当代哲学的主题、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对此课题的回应中得以充分显现,它对于我们理解现当代哲学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14、孙正聿著作《思想中的时代》重版。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的著作《思想中的时代》被收入“当代中国名家文库”,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重版。
15、《中国科学报》专访孙正聿教授。
2013年3月18日,《中国科学报》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针对近日人民日报微博反对官话套话空话,孙教授指出,人们的现实话语与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密切相关,我们应当激励人们说真话,避免说空话,杜绝说假话,但是更重要的是允许人们说错话,只有社会上真正形成求真务实的风气,形成讲诚信的环境,才能促使人们尽量地说真话。人的话语方式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和他的行为方式,反映了社会的文化、道德、思维以及行为方式。之所以说空话假话套话,主要是因为讲话者思想没有内容,对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在行为上也就没有真实的东西做指引。孙教授认为,这次两会会风变得简朴、实在了,委员们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求真、务实。互联网对中国人的话语权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原来的信息不对称,转向现在很容易实现的信息公开,人们在互联网这个平台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对于解决许多现实问题,包括反腐败等问题都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面,正是因为它有这样一个比较自由的甚至是比较随意的表达空间,就应该有一个不断规范、促使其更健康发展的过程,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公共空间的道德与法律规则。
 
 
 
 
 
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送:校领导、校长助理、学校相关部门、相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张盾                电子信箱:zhangdun@sina.com

发行时间: 
星期一, 四月 8, 2013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