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工作 > 中心简报 > 正文
反思与奠基 在 星期一, 12/07/2015 - 09:42 提交

 
 
 
2013年第4期(总第38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2013年10月8日
 
 
 
目      录
   
1、“现代性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办。2、中心研究员参加雅典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   
3、张盾教授书稿入选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4、王庆丰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
5、王庆丰获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6、贺来教授、张盾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
7、贺来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8、王庆丰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
9、王立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10、中心主任孙正聿为“长白山讲坛”作专题讲座。
 
 
1.“现代性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2013年7月27日至28日,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现代性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高校的知名学者,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学的跨学科对话中,共同探索现代性语境中人类精神理想的重构之路。
与会学者围绕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主题、处境、命运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拓展了现代性与当代人精神生活研究的理论视野。他们剖析了现时代精神生活的实践正当性和价值合理性,分析了生命意义赖以展开和深化的本体论结构,透视了现代人生命重心的转移和生命中心的萎缩,为生命意义的回归和精神家园的重建提供可能途径。与会学者强调,必须在方法论层面寻求突破,反思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之决定论的阐释路径,进一步革新关于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此次会议,不仅是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思想盛宴,更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学术前沿领域的思想对话。会议发表的丰硕成果和卓有成效的讨论,为重建人类价值秩序、寻求生命的意蕴和精神的家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后续研究的持续推进拓展了理论空间。诸如当代人精神生活的边界、如何用制度保护人类精神生活等众多未尽议题,吸引着更多学者投入更饱满的研究热情。
 
 
 
2.中心研究员参加雅典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
2013年8月3日至10日,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的孙正聿、孙利天、贺来、姚大志、王天成、王振林、李大强、曲红梅等八人出席了在雅典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世界哲学大会是全球哲学界最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本届世界哲学大会由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和希腊哲学学会联合主办,世界哲学大会希腊组委会承办,会址在雅典大学哲学学院。来自世界各国的近4000名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出席会议,希腊总理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应邀做大会发言。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的八名参会代表均提交会议论文,并被大会接受。8月5日,孙正聿教授、孙利天教授、王天成教授分别在“形而上学”、“比较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等分会场发言,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间隙期间,孙正聿教授等人会见了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Dermot Moran教授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Andrew Irvine教授,并进行了非正式交流。利用这次宝贵的出国交流机会,八名会议代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名哲学工作者建立了联系,并探讨了长期合作的可能性。
 
3.张盾教授书稿入选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成果名单正式公布。中心主任助理张盾教授的《关于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六个问题》书稿入选。本年度全国共申报成果422项,最终入选成果56项,吉林大学入选成果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2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于2010年设立,目的在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精神,推进学术创新,引导学风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入选成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开拓性,体现了本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入选成果统一组织出版,并对入选作者进行表彰。自2010年以来,吉林大学已累计有8项成果入选,我中心共有3部书稿入选。
 
    4.王庆丰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
近日,王庆丰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课题与形态研究”。项目编号为:13BZX006。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课题研究”。项目编号为:2013B41。
 
    5.王庆丰获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近日,王庆丰教授入选教育部2013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属于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第二层次(第一层次是“”),是对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一个支持计划。这个计划由过去的 “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四个人才计划集合而成,主要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搭建台阶、创造条件。该计划每年遴选支持1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自2004年实施以来,培养、支持了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6.贺来教授、张盾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
    贺来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013年第7期发表《乌托邦精神与哲学合法性辩护》一文。作者认为乌托邦精神是哲学特有的精神品格,但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它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对乌托邦精神的批判、否定和质疑,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突出而引人注目的现象。拯救哲学的乌托邦精神,须克服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哲学乌托邦精神之间的内在冲突,重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哲学的乌托邦精神在人的生命存在有着深刻的根据,它凝聚着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意识,体现着人们对于自身生存需要和发展的觉解与憧憬,是推动人不断走向自由与解放的不可替代的思想力量。以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为根据,哲学的乌托邦精神将真正摆脱形而上学思想方式的桎梏,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把对“不在场”的未来希望的追求精神和“反偶像崇拜”的反思批判精神确立为哲学乌托邦精神的核心内涵。哲学的当代合法性由此将得到深刻而有力的辩护。
    张盾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发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一文。文中提出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对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最高分野,构成了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思考的总背景。个人与社会作为道德政治的两种主体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反思的产物,在这两大原则消长的背后进行着西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按照西方哲学对于政治的原初理解,政治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性即“应当存在的正义”,政治的本质原则是精神的自由的创制领域。马克思站在更高的精神观点上,超越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二元对立,把资本主义现实中的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一体划入异化世界的界面,证明现代个人和现代社会其实服从着相同的物化逻辑;同时证明,在全新的“真正人的”世界图景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个性存在与其社会性存在是内在同一的。以此,马克思实现了西方政治哲学史上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一次伟大综合。
    
7.贺来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贺来教授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5期的论文《“后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合理存在方式》,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8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当代哲学的“后形而上学”思潮对哲学的当代合理存在样式提出了尖锐挑战。“后形而上学”不仅从理论上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困境进行了自觉的反思,而且把“形而上学的命运”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内在结合起来,认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理论原则之所以必然走向终结,根源于它与现代人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的特点之间不可克服的冲突。拒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理论原则,与捍卫现代人生活的价值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在“后形而上学”条件下,哲学将从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高在上的“立法者”和“主宰者”转变为内在于现实生活的“诠释者”与“推动者”,将从“唯我独尊”的“思想垄断者”转向为哲学存在样式的多样化与民主化,哲学的反思批判将从“外在超越”转向“内在超越”。这一切,都将使得哲学合理的存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关注并研究当代哲学的“后形而上学”倾向,对于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自觉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8.王庆丰在《哲学研究》发表论文。
王庆丰教授在《哲学研究》2013年第9期发表《海德格尔思想谱系中的实际性解释学》一文。文中作者提到海德格尔1923年的夏季学期讲座《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史上居于一个关键的位置,它上承海德格尔思想的开端,是弗莱堡早期(1915-1923)的思想总结。它下启海德格尔马堡时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存在与时间》的诞生。1926年,海德格尔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写成了巨著《存在与时间》,这和弗莱堡早期的思想积累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了《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这一理论基础,《存在与时间》才水到渠成。海德格尔曾经指出《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实际上构成了《存在与时间》的“第一笔记(草稿)”。那么,在何种意义上《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影响甚至规定了《存在与时间》,实际性解释学如何使现象学的存在论成为可能,这成了海德格尔思想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关节点。实际性解释学可以说是海德格尔思想的秘密发源地,在根本性的意义上决定了海德格尔未来思想的发展。因此,在整个海德格尔思想的谱系中,对实际性解释学的澄清,就是澄清海德格尔的思想开端、哲学道路及其理论旨趣。
 
   9.王立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王立教授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2期的论文《权力的张力:从平等的视角看》,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文中指出,在当代西方分配正义理论中,正义意味着平等,所有的社会基本善应平等分配。在此理论视域中,权力为少数人占有的不平等事实与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平等原则之间的矛盾将会产生。为破解这一理论难题,本文拟从平等的双重维度即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来考察权力。在实质平等维度,权力不平等的形成有其合理性;在形式平等维度,权力以公平的机会平等形式向所有人开放。依据机会平等原则来检视,实质不平等的权力仍然满足了平等的形式要求。形式平等也为权力平等的证成提供了理论力量。同西方传统的经典民主理论相比,诉诸于分配正义的平等为我们看待权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路径。
 
 
 10.中心主任孙正聿为“长白山讲坛”作专题讲座。
“长白山讲坛”理想信念专题讲座在长春开讲,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围绕党员“信仰、信服、信心、信念”问题做了题为《理论自信与精神家园》的报告。
 用理想信念武装精神家园。“这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出了问题,我们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孙正聿说,生活富足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开始出现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却与精神世界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擦身而过。此时,我们需要理论信念来武装自己,进而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理想信念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必须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来培养我们的精神家园。”孙正聿教授指出,要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首先要做到理论自觉,其次要做到理论自信。“这两点才能真正地用理论支撑我们的理想和信念。”
经验代替不了理论。“没有理论的支撑,就不会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孙正聿教授从理论支撑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以及用理想信念构建精神家园三方面,给现场听众一次全方位的精神洗礼。“理论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它和经验常识不同,经验常识是零散的,而理论必然是系统的,他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概念系统。”孙正聿说,工作经验不能够代替理论学习,如果用经验代替我们的理论,我们就失去了理想信念的稳定性、坚定性和确定性。
 把理想信念和为民服务结合起来。现在,很多党员都是年轻力量,他们对我们党的历史不是很熟悉,对我们党追求信念理想的过程不是很熟悉,面对这两个不熟悉,怎么办?吉林省委党校副校长周知民教授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周知民表示,把理想信念和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就能够变成一个内在的、扎实的实践过程。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孟繁春则表示,理想信念是解决“四风一顽症”的一个推动力,省直机关作为第一次群众教育路线的先行单位,一定要将搞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并贯穿到整个工作的全过程,为深入搞好群众路线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和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长白山讲坛”正式启动。据悉,“长白山讲坛”整合了全省现有各类社科讲座、论坛资源,致力于宣讲理论政策、普及社科知识、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提升公众人文社科素养,推动文化大省建设。“长白山讲坛”也将打造成为我省社会科学普及性、公益性、标志性的文化品牌。
 
 
 
 
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送:校领导、校长助理、学校相关部门、相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张盾                电子信箱:zhangdun@sina.com

发行时间: 
星期二, 十月 8, 2013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