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奠基 在 星期一, 12/07/2015 - 09:35 提交
2009年第2期(总第20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2009年4月8日
目 录
1、孙正聿教授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2、孙正聿教授参加“文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繁荣座谈会”。
3、贺来教授参加《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启动会。
4、孙正聿教授参加“第一届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
5、孙正聿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两次全文转载。
6、贺来教授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7、张盾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
8、王天成、韩志伟在《社会科学辑刊》发表专题论文。
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刊登一组关于《哲学通论》笔谈。
10.漆思教授在《政治学研究》发表论文。
11、漆思教授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2、贺来教授《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一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13、姚大志教授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成果奖三等奖。
14、孙正聿教授为我校法学院师生作报告。
15、孙正聿教授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
16、漆思教授为“魅力吉大名师讲座”作专题报告。
1、孙正聿教授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3月3日至12日,本中心主任孙正聿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并在社科界联组会发言。他提交的关于改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设计的提案,被《光明日报》摘登。
2、孙正聿教授参加“文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繁荣座谈会”。
2月26日至28日,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应邀出席教育部召开的“文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繁荣座谈会”。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
3、贺来教授参加《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启动会。
2月15日至16日,中心副主任、哲学社会学院院长贺来教授在杭州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启动会议。
4、孙正聿教授参加“第一届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
3月27日至28日,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浙江师范大学在浙江省金华市主办的“第一届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并以《关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前提性思考》为题作大会主题发言。
5、孙正聿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两次全文转载。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发表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一文,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该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哲学,是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从总体和主流上看,30年来的中国哲学,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哲学,是正在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的文章《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孙正聿教授在该文中指出:解放思想的实质是变革世界观。世界观是历史的而不是非历史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凝固的。变革世界观,就是使思想从脱离时代特征、世界潮流和创新实践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从禁锢思想的各种僵化的思想前提中解放出来,从“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因循守旧和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远视”未来和“透视”现实的能力,为创新实践开辟道路。该篇文章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这也是2009年孙正聿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第二次转载。
6、贺来教授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贺来教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的文章《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贺来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进行开放式对话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其实质是对人类文明和生命存在的合理形态及可能条件的反思与探寻。中西马哲学之间形成一种健康开放的良性对话格局,是当代中国哲学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现代性课题”。
7、张盾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
张盾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发表论文,题为《历史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论文以思想史笔法,通过反思福山“历史终结论”,提出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性质的新理解。论文认为:福山“历史终结论”的立论根基主要借助于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题以及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读。但黑格尔的“历史终结”是一个纯粹哲学问题,即“绝对知识”的完成所必须承诺的一个本体论前提,科耶夫进一步将其实在化为“普遍同质国家”。福山则将其引申为一个政治意识形态观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点,并喻示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终结。这是对黑格尔的严重误读。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同时又以一种革命的历史目的论方式坚持着对作为历史最高目标的人类解放的希望和信仰。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因此具有历史科学和历史目的论的双重理论特质。
8、王天成、韩志伟在《社会科学辑刊》发表专题论文。
本中心王天成教授、韩志伟副教授在《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1期在“形而上学精神的现实观照”专题下分别发表论文,王天成论文题为《纯粹“立知”的观念与科学精神》,韩志伟论文题为《理性与人的自由》。
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刊登一组关于《哲学通论》笔谈。
为纪念孙正聿教授《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刊发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5篇文章,这五篇文章分别为:张盾的“《哲学通论》的意义及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强乃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新话语”、程彪的“《哲学通论》的个性风格”、云南大学李兵教授的“《哲学通论》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吴宏政的“前提批判:内在形而上学的思辩原理”。同时刊发了孙正聿教授的回应文章“《哲学通论》与世界观的前提批判”。
10.漆思教授在《政治学研究》发表论文。
中心研究员漆思教授在《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发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观的演进与发展道路探寻》一文,该文指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当代发展观的变革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寻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展观演进的逻辑,总结发展理念变革引领的发展道路,展望中国模式走向未来的和谐发展理念,才能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11、漆思教授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漆思发表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的《反思中国模式的发展逻辑与发展理念》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该文指出:当代中国发展模式需要深入反思的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发展究竟靠什么获得成功:中国模式的发展逻辑是什么?如何从中国经验提升中国理念以推动中国模式的创新?从社会发展哲学视角揭示中国模式之谜,就需要从中华文明传承、现代化转型、社会主义实践、全球化发展、中国改革的视角反思中国模式的发展逻辑,阐发中国模式蕴涵的自主发展、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天下为公、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提出和谐发展观,推动中国模式及其发展理论的创新。
12、贺来教授《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一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贺来教授的《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一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的评选工作由新闻出版总署负责,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创新,鼓励原创图书出版,推进文化创新。
13、姚大志教授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成果奖三等奖。
以本中心姚大志教授为负责人申报的“《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前沿性建设”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成果奖三等奖。
14、孙正聿教授为我校法学院师生作报告。
3月25日下午,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应我校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的邀请,在南区第三教学楼第六阶梯教室为法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做学问》的学术报告。孙正聿教授从五对范畴:名称与概念、观察与理论、有理与讲理、苦读与笨想、学问与境界出发,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做学问的态度、方法与思想境界,整个报告会轻松幽默却又发人深省,境界高远却又让人倍感亲切。该次报告会是我校法学跨学科学术讲座的首场报告会。
15、孙正聿教授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
3月31日下午,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吉林大学作了一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题目为“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报告结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把吉林大学建设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实际,深入地阐述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与“行”的统一。
16、漆思教授为“魅力吉大名师讲座”作专题报告。
3月12日,漆思教授为“魅力吉大名师讲座”做了“直面危中之机——当代大学生的成才观”专题报告,深入分析了经济危机的时代症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当代大学生成才要具备健全的学业观和事业观。正确的学业观和事业观应与人民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要把职业规划升华为事业追求。讲座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期的人生价值观,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化压力为动力,增强与时代和民族共命运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直面危机的磨练考验中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送:校领导、校长助理、学校相关部门、相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张盾 电子信箱:zhangdu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