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工作 > 中心简报 > 正文
反思与奠基 在 星期一, 12/07/2015 - 09:38 提交

 
 
 
2011年第2期(总第28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2011年4月8日
 
 
 
目      录
    
1、孙正聿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2、《光明日报》刊登孙正聿访谈。
3、贺来被评为2010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孙利天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召开开题论证会。
5、孙正聿、孙利天、贺来、张盾分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单项业绩突出个人”。
6、邴正在《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发表论文。
7、孙正聿在《求是》2011年第7期发表文章。
8、孙正聿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论文。
9、姚大志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论文。
10、贺来论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
11、王庆丰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12、高清海代表作《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3、韩志伟专著《追寻自由:从康德到马克思》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4、姚大志专著《罗尔斯》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15、孙正聿为北京师范大学作学术讲座。
16、邴正出席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家咨询论证会。
17、漆思论文获得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
 
 
 
 
 
 
1、孙正聿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3月3日—1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3月4日,孙正聿教授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兼顾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两方面,强化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才能切实改革教育模式和手段,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3月12日,孙正聿教授为人民网题词:“发出时代呼声,表达人民意愿”。3月14日,《光明日报》刊登孙正聿教授“两会建言”,提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当注重引导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两会期间,孙正聿教授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时报》、中央教育电视台、吉林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多家权威门户网站予以报道。
2、《光明日报》刊登孙正聿访谈。
2月22日,《光明日报》刊登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访谈:《吉大资深教授孙正聿访谈:时代精神的哲学探索》。访谈录就孙正聿教授哲学思想、人生经历、学术创作、研究生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对话报道。
3、贺来被评为2010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获批享受201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孙利天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召开开题论证会。
2月26日,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匡亚明楼四层中心会议室召开。会议就项目具体内容、研究思路、团队建设、成果形式等多方面展开热烈探讨。项目首席专家、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邵汉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海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崔秋锁教授、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贺来教授、中心主任助理张盾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田毅鹏教授等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开题论证会。论证会由中心研究员、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漆思教授主持。
5、孙正聿、孙利天、贺来、张盾分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单项业绩突出个人”。
3月23日,吉林大学召开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贺来教授、中心主任助理张盾教授分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单项业绩突出个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心主任孙正聿作为特邀嘉宾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
6、邴正在《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发表论文。
中心研究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邴正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发表论文《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文章认为,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的主要形式,当代哲学主题与话语系统应随文化发展的要求而及时转变。哲学应担负起跨越多元文化,整合多元文化,塑造文化理想,引领大众文化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当代中国哲学主题与话语的文化学转向,从文化反思与批判入手,从构建具体的文化理念入手,从文化承传与文化创新入手,探索有助于社会主义理想主义与市场经济务实主义有机结合的新的民族精神。
7、孙正聿在《求是》2011年第7期发表文章。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求是》2011年第7期发表文章《以理论方式面向现实  探索和回答时代课题》。文章认为,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任何重大理论问题的真实内容都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现实问题都深层地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从现实问题中揭示出理论问题,并以理论方式把握和回答现实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最为根本的社会责任。文章分三部分:一、增强面向实践的理论自觉;二、探索面向时代的理论课题;三、强化面向学者的学风建设。
8、孙正聿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论文。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论文《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一是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自觉;二是哲学研究的“历史性的思想”与“思想性的历史”的双重自觉;三是哲学研究的“专门化”与“个性化”的双重自觉;四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时代课题”的双重自觉;五是哲学研究的“民族特色”与“走向世界”的双重自觉。此文由孙正聿教授与其博士研究生杨晓合著。
9、姚大志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论文。
中心研究员姚大志教授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论文《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论文认为,要实现社会正义,关键在于解决分配正义。就分配正义来说,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严重的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要解决这些难题,一种分配正义理论必须回答两个关键问题:首先,什么样的分配是正义的;其次,分配正义的原则是什么。文章试图探索一条道路,即从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待和回答这两个问题。
10、贺来论文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
中心副主任贺来教授发表于 《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的论文《“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论文认为,以“外在批判”为根据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批判由于其“外在性”,被证明是一种无根的、独断的和独白的,以否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归宿的批判。要克服哲学批判性的这一深层困境,就必须克服“外在超越”的哲学前提和思维方式,在保持哲学超越性视野的同时,消解其外在性及其由此所带来的抽象性与独断性,实现从“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换。在实践哲学的范式内,马克思以一种辩证的方式理解哲学的“内在”与“超越”的关系,从而实现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使哲学的批判性真正成为了内在于现实生活同时超越现实生活的真实力量。由此,哲学批判的主题和内容不再来自于先验的理论原则而完全来源于生活实践;哲学批判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裁决和评判,而成为生活实践的内在环节与推动力量。论文以此为基础,集中探讨了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给哲学批判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功能上所带来的根本变化。
11、王庆丰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中心研究员王庆丰副教授发表在《江海学刊》2010年第5期的论文《现象学的发生概念: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此前该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第12期全文转载。文章指出:发生现象学构成了胡塞尔晚期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它的出现为现象学乃至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路径。胡塞尔及其之后的现象学研究,也大都是循着这一条路向发展下去的。以“发生”为研究视角,胡塞尔试图寻求真理的原初发生,而海德格尔转换了胡塞尔现象学发生概念的论域,转而去寻求存在论的发生,德里达则把辩证法引入了发生现象学研究,在起源处实现了发生与结构的共源,从而使起源由奠基性本质转为奠基性事实,解构了胡塞尔的作为“先验现象学”的发生现象学。
12、高清海代表作《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已故著名哲学家、原中心顾问高清海先生的代表作《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该书被收入“当代中国人文大系”。高先生提出人总是从人出发去认识世界的,构成人的本质的实践性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因此,由实践分化活动所形成的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矛盾关系,才是哲学世界观理论所要认识和说明的基本内容;而构成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关系之本质内容的主观与客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就成为哲学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从这种基本理解出发,作者认为哲学理论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人本学的发展,表现了人类对自身主体性质由直观认识阶段到反思认识阶段再到自觉认识阶段的三种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即“存在论”、“意识论”和“人本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观点,意味着人类从此掌握了用以观察世界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对存在观点、意识观点、人本观点的否定,又是它们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和提高。它的产生,表明人类已经开始进入自觉地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发展阶段。
13、韩志伟专著《追寻自由:从康德到马克思》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心研究员韩志伟副教授的专著《追寻自由:从康德到马克思》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该书认为,自由是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主题,马克思哲学与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这一主题的继承和发展。康德批判哲学不仅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通过深入考察其哲学中关于自由问题的各个环节,集中阐释了贯穿在这些环节中的实践和辩证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哲学内容的嬗变以及辩证批判本性的展现等具体内容,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理解。
14、姚大志专著《罗尔斯》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中心研究员姚大志教授的专著《罗尔斯》由长春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该书详细解读了罗尔斯的经典著作和主要观点。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作为公平的正义,第二章正义原则,第三章正义原则的证明,第四章制度正义,第五章分配正义,第六章善,第七章稳定性,第八章来自各方的批评,第九章政治自由主义。
15、孙正聿为北京师范大学作学术讲座。
3月9日下午,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作了一场题为“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的学术讲座。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外的100多名师生聆听此次讲座,产生热烈反响。
16、邴正出席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家咨询论证会。
1月5日,中心研究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邴正教授出席由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家咨询论证会,参与对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的论证。
17、漆思论文获得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
1月,中心研究员漆思教授的论文《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国探索与全球议题》获得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
 
 
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送:校领导、校长助理、学校相关部门、相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张盾                电子信箱:zhangdun@sina.com

发行时间: 
星期日, 一月 1, 2012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