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交往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多维探讨
作者:2017-07-15时间:2017-07-15来自:反思与奠基

7月15日,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举办了“交往哲学与生活世界”研讨会。吉林大学王振林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人文杂志》张蓬教授、黑龙江大学王晓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赵卫国教授作了主题发言。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市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以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的编审等40余人出席会议并做了小组发言与讨论。

吉林大学的孙正聿教授以“从人的历史形态看主体际关系”、“从物和物的关系看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从现代历史看交往哲学”三个维度深刻诠释了马克思视域中的交往哲学。他指出,人的历史就是再生产的历史,无论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都离不开社会关系,因而我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社关系中才能给予说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此外,他还强调要关注并研究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的主体际关系、全球化时代的生活世界 。

《人文杂志》的张蓬教授做了题为“从中国哲学‘中道’视域观察主体际思考方式之‘执’”的主题发言。他详细解析了西方哲学之交往实践、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理论意义。他指出主体间性思维方式是对象化的分别意识,呈现为对于主体、主体间等设立的概念的执着。中国哲学的“中道”思维方式为自觉自愿的“决定”之主体间性可以提供某种可能。

黑龙江大学的王晓东教授重点考察了胡塞尔晚期著作中的生活世界思想。他认为胡塞尔修正和丰富了关于神学基础问题的哲学立场,弱化了先验主义色彩,因为胡塞尔在后期充分强调了生活世界对于神学的奠基性意义。但认为胡塞尔并没有放弃先验主义。王晓东指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批判价值,也对理解实践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吉林大学的王振林教授认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集中体现为在自我反思中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及其自我意识所内蕴的自主性、自律性与自由性不仅是哲学的诉求,也是主体理性所激发出来的人性自觉。然而,反思哲学由自我意识所确立起来的主体性,不仅在自我确证、自我持存的绝对化趋势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以“我思”为中心的唯我论,而且在与“他者”的分裂、对立与纠缠中,理性主体重没有真正地获得其独立与自由。因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理性在推进自身定位的同时,也破坏了由它自身所激发起来的人性。现代性的地平线发生了移动,突破理性主体的唯我论,超越主客、彼我分离的二元论,重新澄清理性可能性的条件,揭示自我与他者之间内在的关联,分析描述交互主体与交互世界的生成与存在的必然性,则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

陕西师范大学的赵卫国教授指出,海德格尔在其秘密代表作《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分析了三种无聊情绪及其时间根据,按照他的分析,此在从根本上难以承受个体的有限性和自己的时间,不得不逃离到公共世界中,建构各种确定性或客观性,以求得普遍和无限,而客观世界对个体的异化,又使得此在只能感到无聊而不得不休闲。

此外,清华大学的薛刚、浙江农林大学的宫瑜、武汉纺织大学的刘文祥、延边大学的梅涛、昆明理工大学的宋海勇等青年学者分别围绕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身体的解蔽与超越:主体际性的一种诠释维度、罗蒂的生活世界、回归哲学的生活世界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本次研讨会一方面评介了马克思、胡塞尔、哈贝马斯、罗蒂等哲学家的交往哲学或生活世界理论,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深入思考“交往哲学与生活世界”问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多维理论视角。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