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新闻 > 中心动态 > 正文
吉大七十●哲林人物 |“沿着先哲的道路前行”——访高文新教授
作者:2016-12-14时间:2016-12-14来自:反思与奠基
吉大七十
哲林人物
吉林大学哲学系自1958年建系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爱智求真敢问真”的学者,他们走向全国各地,为开创和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今适逢吉林大学七十华诞,本平台特开设《吉大七十•哲林人物》栏目,刊登一系列吉大哲学优秀系友专访。忆往昔峥嵘岁月,叙今朝母校情深,展未来踌躇满志……
 

 

沿着先哲的道路前行

——访高文新教授

 

高文新,男,于1948年6月1日出生于山东泰安,汉族。1975年入吉林大学哲学系,1978年毕业留吉林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教研室任教,1979年考取攻读吉林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1982年被确定为讲师,1988年被提升为副教授,任教研室主任,1994年被聘为教授,1995年兼任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1998——2001年受教育部委派,任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副院长。2001——2004年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按吉林大学副校长待遇)。2005——2008年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现就职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古典哲学,先后出版了《欧洲哲学史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马克思理论基本范畴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等作品。

 

 
 
 

 

访谈时间:2016年10月2日

采访人:方瑞

采访对象:高文新教授

采访地点:高文新教授家中

 
 
 
 
方: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很荣幸能代表“反思与奠基”网站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编辑部对您进行访谈。能否为我们讲述一下,您是因何而选择哲学专业?又因何缘故进入吉林大学学习呢?
 
 
高:我和1977年的普通高考生是不完全一样的,我进入哲学专业并非是我个人的选择。1968年,我到了解放军的40军118师当了五年兵,退役后被分配到邮电513厂做工人,作电焊工,随后又做了三年钳工。在那段时间里也有上大学的机会,那时候出了一个人叫张铁生,就是所说的“白卷先生”。原本当时招收工农兵学员,各个单位也组织考试来作为录取的一个基本根据。但因为张铁生这个事一出来以后,考试和成绩几乎不起作用了,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我要是想进入大学学习就非常难了。 
 
应该承认我当时还是干得不错的,我每年都干三年的工作量,所以连续三年是厂级劳模。我又会写文章,车间选了我当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所以在厂子里应该是比较突出的。1975年有了一个哲学专业的名额,厂子里就把我推上来了。那时候,虽然文化大革命当中那么突出政治,但谁都不愿意学哲学,谁都认为哲学这个东西就是搞政治的,这里没有任何学问可谈。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上的大学。所以你们问我为什么选择哲学专业,其实如果当时我自己自主选择的话,我的第一志愿会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因为那个时候我喜欢工科。但是进入哲学专业后,受高老师的教育和熏陶,我全身心地转入哲学研究中来,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我这一辈子许多事情并不是我选择的,时常会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高老师朴实地笑着说)你看我当兵是组织选的,当兵回来分配工作是组织安排的,上大学也是组织安排的,留校也是高老师征求我的意见,他想让我留校,我就同意了。参加工作以后,也是这样。并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安排自己的人生啊,思考怎么样走啊,我当时没有这个观念。当然应该承认,组织的安排也确实会去考虑你适合做什么的问题。我到了哲学系以后高清海老师就一直在安排让我去讲什么,去到哪个教研室,就一直听老师安排的,这么上的哲学。所以到1978年的时候,我就留校了,然后1979年考研究生,是咱们哲学系第一届硕士生。
 
 
 
 
方:高清海先生和邹化政先生都是您的授业恩师,从您的求学时代一直到工作时期,您在先生们身边近三十余年。能否为我们回忆一下,您与先生们之间的难忘故事?先生们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您认为先生们对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的影响是什么?
 
 

高:咱们哲学系第一届硕士生一共有三个专业:一个是以高老师为首的,叫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另一个是以舒炜光老师为首的自然辩证法专业,现在叫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还有一个以乌恩甫老师为首的,叫中国哲学史专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里,当时实行的不是导师制,而是指导小组制。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指导小组的组长是高清海老师,组员有三个:一个是邹化政老师,一个是张维久老师,一个是吴雄丞老师。然后做论文的时候,共有六个学生,杨永德、陈卓是跟着吴雄丞老师,赵国福、秦光涛跟着张维久老师,我和孟宪忠跟着邹化政老师,都做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硕士论文。但是,毕业的时候实际上我和孟宪忠的论文做的是西方哲学史方面的论文,我写的是西方哲学史上一般与个别范畴的发展过程,孟宪忠写的是黑格尔哲学。1982年我答辩的时候,一个硕士需要半天的时间进行答辩。当时,我们答辩委员会请的是北京大学的张世英先生,他是黑格尔专家。在我们的答辩会上,应该承认我和孟宪忠的硕士论文答辩会是我们吉林大学哲学系在哲学理论和欧洲哲学史研究方面一次巨大的进步。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呢?邹化政老师和高清海老师,在我的硕士论文答辩会上就黑格尔哲学的相关问题一起请教张世英先生,张世英先生明确赞同了邹先生的逻辑在先的理论,这就使吉林大学哲学系对黑格尔的认识一下就超出了全国的研究水平。正是基于此,我们才培养了一大批哲学的精英,包括孟宪忠、邴正、孙正聿、孙利天,他们真正达到了黑格尔的本意。
 

在1982年之前,中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黑格尔的思想。黑格尔说绝对精神在先,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已经充分地达到了一个绝对的、具体的、丰富的真理体系,这个体系本身它是一个直观着的真理,这个直观着的真理外化出来就变成了自然和人类社会,这几乎是黑格尔的话。这些话我们听起来千万要注意,它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一种形象的表达,实际上往往导致人们忽视对黑格尔哲学本质的认识。黑格尔不是柏拉图,黑格尔不可能主张在自然和人类社会没有产生之前,就有一个绝对精神孤零零地存在着。这个绝对精神运行到一定程度,然后再异化出自然和社会,自然和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如果黑格尔是这样的话,他让那个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质单独存在的话,就会造成本质脱离了现象,一般脱离了个别,它自身就成了个别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必须承认黑格尔已经达到了充分的辩证思维,所以黑格尔不是这个意思。那么怎么去表述黑格尔呢?邹化政老师就提出一个概念,叫作逻辑在先,本质在先。什么意思呢?就是黑格尔说我要谈我的哲学,我总得一部分一部分地谈,我先谈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作为逻辑的体系是什么,我就通过逻辑学把它阐述出来。然后再谈世界的本质获得了空间的形象以后,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就谈自然哲学。因此什么是自然哲学呢?自然哲学就是可以直观的、显现为时空中的那个绝对,反过来那么什么是绝对呢?绝对是在自然背后的决定着自然怎么发展的规律性、那个本质,因此自然和绝对是本质和现象,个别和一般,这么一个内外关系,而不是时间上先有一个绝对。

 

虽然黑格尔先讨论绝对精神的体系,但是黑格尔心里非常清楚,他在《小逻辑》里明确讲,如果从时间上讲,人的认识总是先形成表象,然后才进入概念。也就是说,在时间这个问题上,黑格尔是非常清楚的。所以黑格尔在《小逻辑》里明确说,星球运动的规律不是写在天上的,而是在星球的实际运行当中的。那个星球运动的规律作为一种逻辑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把它说出来,但这种逻辑的可能性不是经验的现实性。经验的现实性和逻辑的可能性是一个东西,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概念,用我们的判断,用我们的逻辑体系把逻辑的可能性表达出来,但不等于说逻辑的可能性是单独存在的,它就在经验的现实性当中。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一个东西,逻辑的东西和实存的东西是一个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黑格尔真正达到了辩证法。
 
我们不能把黑格尔理解成柏拉图,在这一点上咱们哲学系最先意识到的是邹化政先生。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面也说过这样的话,说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在自然社会之前,孤零零地存在着。像这样的话,我们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人们,往往就不理解黑格尔,如果你不理解黑格尔,回过头来你还说有辩证法,这就不成立了。因为辩证法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如果无法解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个辩证法就回到了古代柏拉图的野蛮的唯心主义。柏拉图确实认为有一个孤零零的理念界,这个理念界是现实、现象、事物世界的一个原型。当古代人发现了一般、共相之后,他们不理解。古代人不可能理解,于是他们就设想,现象世界之外的原型,虽然我们看不见它,我们却可以知道它、认识它,所以,它一定是和我们思想一样的东西。于是,人们就把和思想一样的理念界设想成了精神的存在。但是,古代哲学一旦超越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考到共相、本质,进展到柏拉图层次,必然走向唯心主义。所以古代哲学走向唯心主义说明了它的进步,说明它会抽象思维了。它不会抽象思维,它思考世界的时候不就又变成水火气土了吗?超越水火气土,思考到世界的本质,思考到世界的理念,它就进入唯心主义了。
 

这就好比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一开始思考世界的时候,世界是什么?世界是金木水火土,那么金木水火土怎么就变成世界了呢?金木水火土一定追求着道,中国的道、五行和西方的理、四根、原子只是表现的民族方式不同。两千五百年前人们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是相同的,但是表达方式不同,找到的物质也不一样。这种现象也可以直接落实到印度哲学,印度哲学讲四大,即地火水风,地火水风就是古希腊的水火气土,佛教讲四大皆空,连世界的本体都空了,当然万物皆空了。所以,从这个问题来讲非常明确,无论是欧洲的古希腊哲学,还是南亚的印度哲学,还是东北亚的中国哲学,在没有任何科学资料的情况下,哲学家思考世界,就是两个方式:一个是感性的,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些元素;一个是理性的,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中国的道。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来讲,古代哲学是把他们所想象,所认识的理和道,当作客观的和单独的存在。这个东西经过2000年的发展,到黑格尔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理和道没有单独的存在,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内与外、肯定与否定完全都是辩证统一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康德的先验思维范畴的理解。由于我们常年受经验论的影响,相信了经验论的白板说,所以对康德的先验思维范畴难以理解。而邹化政老师在1978年给77级上课时,就明确提出了康德的先验范畴有它的合理性。我们一直有一个认识,人的头脑是白板,外界刺激我们,我们就形成了认识,这里就牵扯一个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什么是绝对性呢?一个小孩一生下来,由于没有形成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他的头脑是白板。在绝对意义上来说,人的头脑是白板,这是对的。但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到走向社会,他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他的头脑是白板吗?不是了,这就是康德说的人是有先天思维范畴的,也就是说,康德的先天思维范畴作为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成年人明白人所具有的,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李泽厚说的。李泽厚什么意思呢?康德的思维范畴不是对小孩说的,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先验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先验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先验的,那是唯理论讲的天赋观念。那个东西确实是没有,所以洛克的反驳确实是对的,你不能把这个往前延伸,延伸到成年人脑子里还是白板,这就不成立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邹化政老师就讲康德的先天思维范畴是有合理性的,人的思维不是一块白板,人既有思维范畴还有知识。
 
关于这一点,我记得邹化政老师还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他敲黑板,他说:你们看见了什么?你们听见了什么?你们看见了我敲黑板,你们听见了黑板发声,但是你们脑子里做出的绝不是这两个判断,而是一个判断:因为你敲黑板,所以黑板响了。你们一定是这样判断的,你们看见太阳晒石头,你摸到石头热了,于是你脑子里就想:太阳晒,石头热。也就是说你看到了一个现象,接触到另一个现象,一共是两个现象,可是你脑子里用固有的思维能力就把这两个现象合成一个因果性。休谟就说这个因果性没有,我只能感觉,我感觉不到世界中有这个因果性,所以,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此,休谟就说所有的科学都是心理习惯,都是假设,科学是没有根据的。康德也是这样,我们接触的现象经过先验范畴的整理,符不符合客观事实,我们都不知道了。但是,我们头脑里又因为我们的先天思维范畴整理这些经验事实,形成科学判断。从这个意义来讲,康德下面的结论是错误的,就是说由此可以证明,科学就是人的主观的科学。因此,科学的客观性完全是由于人都有共同的思维范畴,于是科学的绝对客观性就被否定掉了,这个结论是不对的。但是这一点是对的:当我们接触到客观事物形成经验的时候,我们的经验要想形成判断,头脑一定要发挥作用。头脑一定要用这些思维能力去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这就是思维过程。在这个意义来讲,邹化政老师说康德的先天思维范畴是有道理的。这两点就使吉林大学哲学系读懂了康德,读懂了黑格尔,这就是邹化政先生的贡献。
 
下面就说高老师。我是1978年留校,1979年跟着高老师念研究生。在1979年考研究生之前,高老师在哲学系办了一个工农兵学员基础理论补习班,主要目的是提升工农兵学员的哲学素养。而这个青年教师基础理论补习班,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到现在我还记得高清海老师的一个最为核心的思想,就是学习哲学要老老实实地把哲学史上的名著读一遍。你必须认真地一本一本地把这些书都读完,把它们作为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是高清海老师说的专业基础。他经常对我们说,你如果没有这个专业基础,你搞哲学就总是说“我认为如何”,你认为如何,那只是一个个人判断,不是学理上的推进,这个是不行的。这个认识也是高清海老师自身的一种深刻体会。1959年高老师教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他犯了错误,思想右倾,没有资格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把他给转到西方哲学教研室了。高老师在西方哲学教研室认真地通读了欧洲哲学史上的名著,打下了一个基础。然后文化大革命,高老师又被下放到伊通县板石庙公社大酱缸大队(伊通河源那个地方),然后在这段时间里面,高老师又认真地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所以当高老师从农村回来的时候,他的西方哲学史的基础和马克思理论的基础就非常深厚了。正是高老师自身的这一深刻的体会,所以他也教导我们:你们一定要认真地把欧洲哲学史上的书好好地看一遍。这个是我这一辈子听高老师最深刻的一个地方。
 

第二个就是到我讲课的时候,应该是1980年上半年,我给当时的79级学生讲课,那是我第一次上课堂,高老师讲欧洲哲学,后来他要到南方去开会,他叫我接着讲。别人都劝我说,你不能接高老师的课,高老师讲得太好了,你接它就相形见绌,哪有助教第一次讲课就跟最知名的教授同课堂呢?这个是不合适的。但是高老师说:“你去吧,没事!”就这么的,那一次我做了准备以后,高老师、邹老师还有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的其他老师听我讲自己的提纲,高老师告诉我怎么讲课。其中有几句话到现在我还记着,第一句话,“要有自信!不管你下边多大的教授,多么知名的学者,现在是我讲课,我一定要清清楚楚地把我的思想说出来。”第二点,“不能念讲稿,讲稿一定要有,放那个地方,万一有些具体的东西想不起来了,可以看一看,但是讲的时侯不要看,就讲你自己想清楚的问题。”第三点,“讲课可以重复,必要的重复是需要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你不要想把你知道的东西都告诉学生,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就够了。你想把什么都说出来,说的结果最后就是你的思路不清楚。”所以高老师给我讲的这三点,对我日后的讲课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些影响就是后来高清海老师到1984年的时候,就逐渐开始写他那本冲破传统教科书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了。我有幸参加了上册的编写。那个编写应该承认舒炜光老师、邹化政老师对于那个基本提纲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写成了以认识的基本矛盾为主线,因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一共是四编:第一编,认识的基本矛盾;第二编,客体;第三编,主体;第四编,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四编就说明了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人的认识。而苏联的那个本体论的体系则是,先讲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就是这个哲学原理,它是本体论哲学原理,它的核心问题是回答世界是什么。那么高老师这个新的哲学教科书,它是回答认识是什么。应该承认高老师的这个哲学教科书是中国哲学转向的一个标志,即中国哲学从本体论思维转向了认识论思维。
 

我们应该承认,高清海老师的哲学教科书实现了两个伟大的思想解放。第一个思想解放就是:它使中国哲学从本体论思维转向了认识论思维,打破了人们认为天经地义的苏联本体论教科书体系。人们都认为这是不可怀疑的,这就是马克思的思想,我们细数马克思的主要著作,马克思什么时候讲过这样一本哲学原理呢?也就是说,在19世纪中后期,西方仍然很多人在贯彻着黑格尔的那个思维模式,就是还要编一本包罗万象并把一切都能解释通的那个绝对真理体系。但是马克思从来没写过哲学教科书,因为人类已经不需要哲学家们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19世纪中期人类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世界是什么,科学就告诉我们了:太阳系怎么来的,物理学告诉我们;生物怎么来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的灵魂是怎么回事,心理学告诉我们;上帝《圣经》是怎么回事,宗教学告诉我们,人类学告诉我们。总之一句话,哲学不能提供世界观,这就是恩格斯说的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给人类提供一个总体画面了,在这个意义来讲,哲学还代替科学去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这种哲学已经成了一个过时的本体论思维。所以正是在这个含义上来讲,马克思是不可能去写本体论教科书的,所以高老师就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我们一直认为天经地义的不可怀疑的那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不是马克思的意思,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这就像当年的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一样,我们一直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这是一种重大的思想解放。

 

另外,高老师领着这些人编出了一本新的教科书。他等于宣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靠当下的政治权威来颁布的,而是学者经过认真地去读马克思的书理解马克思原著的本义,去研究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这个思想解放的伟大意义是极其巨大的,高老师冲破了传统教科书以后,到了90年代,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就是你说马克思的思想不是本体论教科书的体系,那马克思的思想是什么呢?高老师逐渐提出了一个新的提法,叫做“实践思维方式的哲学”,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哲学和整个人类的思维模式的进化是一致的。那么人类的思维模式是怎么进化的呢?就回到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那儿了。孔德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思维方式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做什么事情,思考什么问题,都得从神学去回答,就是宗教神话。世界怎么来的,宗教神话告诉我们了。世界各民族都有创世神话,我们应该怎么办,神说怎么怎么的,那么你看周朝、夏朝,国王不管干什么,全都得占卜,古希腊人不管干什么,都得去德尔菲神庙去找那个“神谕”。也就是说西方人找神谕,中国人搞占卜,为什么?就是因为人类的实践受宗教神学的支配,这就是人类的第一个思维模式。从公元前六七世纪开始,地中海、中国都产生了新的思维模式,就是哲学。哲学不再到神那儿去了,哲学构造了一个解释世界的绝对真理体系。在中国是什么呢?是以老子的道,以《尚书》的洪范九畴,金木水火土五行为核心而组成的中国人的解释世界的体系。在西方,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加上原子论构成的西方的解释世界的绝对真理体系。这两个体系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延续了一千多年,如果到马克思时代的话,延续了两千多年,中间有很大的变化,人类的思维在进步,不断地充实这个本体论体系,但是它的解释世界的思维模式是不变的。什么模式呢?就是当我们要行动的时候,当我们要实践的时候,我们先看看这个绝对真理,然后从这个绝对真理再推出我们应该怎么办。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直接说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用我的理论去改造世界,没有一个哲学家说我就想编一套理论,和社会无关,那成不了哲学家,哲学家自古以来是干预实践的,是干预社会的,正是在这个含义上来讲,从来的哲学家都想改造世界。那马克思为什么说他们是解释世界呢?因为从来的哲学家都要构造一个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体系作为原理,像柏拉图构造出一个理想国的原理,那个理念界就是理想国的原理,然后用这个原理再去治国。孔子也是,他先构造一套仁义的体系,然后用这个仁义的体系推行王道,推行仁政。老子也是,他已经把世界的“道”的体系都构造完了,然后告诉我们:在现实中怎么办?无为而治。也就是说,他们的全部实践主张都来自他们的本体论哲学。这种思维模式,用孔德的话说就叫“形而上学”思维模式,这是人类的第二个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存在了两千多年,为什么会存在呢?因为科学不能给人们提供关于世界的解释原则,于是就由哲学家来编。那么到了19世纪中叶,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已经告诉人们,哲学家编的那个东西是缺乏根据的。你比方说,老子解释世界的产生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解释毫无意义,正是由于人们在没有科学知识的情况下,才会形成这样的认识。19世纪物理学已经告诉我们了世界是怎么来的,所以在这个含义来讲,本体论哲学家已经退出了人类的历史舞台。从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再也没有出现本体论哲学家,为什么没有?不需要你解释了,这就是恩格斯说的哲学被从自然和历史中驱逐出去。所以呢,它既然驱逐出去了,那么非常明确,人类的思维模式是什么?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怎么办?去研究,孔德说怎么办?去实证,所以孔德创造了社会学。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的研究,不需要哲学做指导,而需要自己去调查,于是社会调查这些就都出来了。

 

所以,正是在这个含义来讲,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整个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实证的。而马克思讲的实践思维方式不能叫实证,因为他们讲的实证始终跳不出康德讲的现象界,就是经验论讲得那个意识界。正是在这个含义上讲,现代西方哲学始终在唯心主义,或者叫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内去活动。虽然是唯心主义,但是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先进的。就是什么是客观存在?它得和主体联系起来。在这个含义来讲,西方的哲学从19世纪中叶以后一直处在实证的状态。他们说的实证就是指经验界,就是康德说的现象界,所以他们不追求康德说的那个现象之外的绝对的物自体。因为人有经验界就行了,那个物自体是信仰的东西,我可以不管,所以它的思维方式是先进的。而马克思呢?马克思的实践是人的实践,而人是有血有肉的,是物质的存在,是生产的、劳动的过程,所以马克思的实践是唯物主义的。但是无论是唯心主义的实证观,还是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合到一起他们的总体思想是一致的,就是当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一定要把人摆进去,要把主体摆进去。所以正是在这个含义来讲,马克思的思想是先进的,高老师揭示了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就使中国的哲学进入到可以和西方现代哲学同等的水平。如果我们还坚持苏联式的本体论教科书,那等于我们停留在19世纪中叶以前,在思维模式上比西方晚150年,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本体论教科书那是前康德哲学,或者叫前黑格尔哲学,这个是没问题的。
 
邹化政老师在我们吉林大学哲学系讲清了康德和黑格尔,而高老师冲破了传统教科书体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思维方式的哲学。应该承认,直到今天,高老师去世以后,高老师所实现的这些优秀的思想成果还没有被充分的弘扬。实际上我们吉林大学哲学系如果能够加大力度继续弘扬高老师的这些优秀成果,我觉得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高清海老师他的历史使命非常明确,就是哲学家必须介入社会生活,必须为现实的生活服务,当然在中国就是非常明确,就是必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去思考。
 
 
 
 
方:80年代,您在高清海先生指导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写作《欧洲哲学史纲新编》,撰写“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两章;90年代,您出版了《欧洲哲学史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最近,听闻您的《欧洲哲学史研究》又即将出版。那么,这对欧洲哲学史的整理和研究有何重大意义?您在最新要出版的此书中又增补了哪些新的内容?
 
 

高:《欧洲哲学史专题研究》最初是为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习西方哲学史而写的,写于1994年。应该说,在学生中反响是不错的。持续十几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考硕士、博士的学生以这本书稿作为西方哲学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相互复印传播。我的博士学生们也建议我将书稿修订出版。为此,使我有了信心将本书充实为一部像样的学术著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书稿一直不能完成,直至2015年末,才算定下来。

 

实际上,书稿拖沓的真实原因还是我的一个想法,我不想早出版,也不追求什么时效性,只想让书中的认识更经得起琢磨。我追求的是,书中提出和讨论的问题,是哲学和哲学史中绕不过去的基本理论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有启发性的。我不敢说是否达到这一目标,只是尽力了。
 
1978年,我毕业留校,在西方哲学教研室工作,参加高清海先生主办的“青年教师补课读书班”,先生的“小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先生“阅读和研究名著是基本功和基本方法”的教导,让我刻骨铭心。1979年,我考上了吉林大学哲学系第一届研究生,高清海先生是哲学原理专业指导小组组长,邹化政先生是成员。我的硕士论文具体指导教师是邹化政,所以,我实际上有两位导师。
 

80年代初,邹先生为研究生开讲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原著,77级、78级本科生一起听讲,盛况空前。邹先生为康德先验思维范畴和黑格尔“逻辑在先”正名,令听者耳目一新、如沐春风,一大批学术精英受益于此。读懂康德、正确理解黑格尔是从事哲学理论研究的前提。80年代,我先后参加了高清海先生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欧洲哲学史纲新编》等著作的撰写工作。所以,说本书的思想起源于两位先贤,绝非虚语和客套。

 

最近即将出版的《欧洲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理论逻辑起源于吉林大学高清海和邹化政两位先哲。研究西方哲学目的是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论。我一直有两个心愿:一个是使我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结束苏式本体论教科书的统治,实现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理论创新。我的另一个心愿是发掘毛泽东、邓小平实事求是哲学真义,建设实事求是哲学理论体系。我知道自己仅是一个普通教师,人微言轻,两个心愿很难实现。但是,当我看到大学公共课堂里讲授背诵着19世纪以前的形而上学的考核点,禁锢着人们的思维,我不能不着急。
 
马克思的哲学精神是我们的理想和价值观,实事求是哲学思维方式是我们前进的思想武器,这两个方面都能达到其应有的认识,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我近四十年从事欧洲哲学史教学与研究得出的结论。
 
 
方:最近,您经常撰文探讨当代中国哲学问题,您认为当代中国哲学就是实事求是哲学,同时您还认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高清海哲学和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价值,请您具体谈谈这个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高:应该承认实事求是哲学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创造。思维模式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文化依据。我们可以这样来看,美国在20世纪飞速的发展。20世纪初,在欧洲仍然有一种共识,英国货法国货就是高档的消费品、高档的生活用品,美国货就是低档的。但是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现在的美国货成了世界上优质产品。什么意思呢?美国人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地区,上升为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于是我们就问了,是不是因为它们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别人不可企及的地理条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优势?都不是,为什么不是呢?仅仅靠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不可能取得这样的进步。那么它们的进步是偶然的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抽彩票,抽彩票我中奖了那不是个偶然性吗?但是如果是几亿人的事业延续上百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使世界力量的格局发生了改变,这样的大事件不可能是偶然,它是必然的,它一定有它先进的思想方法,如果它的思想方法非常陈旧,它不可能先进。这是一个实例。

 

第二个实例,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为止95年了,于是我们再问了,95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这些业绩,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程中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思想方法是什么?它是本体论教科书的思维方法吗?显然不是。于是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美国人在一百年里他的思想方法是先进的,中国人在一百年里他的思想方法是先进的,那么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先进在哪儿?那么邓小平回答了:我们的唯一思想方法就是实事求是,是我们的思想路线。那么这个实事求是是什么呢?实事求是是不是我们把它编到本体论教科书里边的一小节。把实事求是哲学放到世界物质性里边,世界是物质的,所以我们要遵循客观。所以,把实事求是哲学放在哲学教科书里等于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哲学的思想方法就是本体论的。什么是“实事”?“实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就是关于事物的客观规律,“求”就是从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中找到那个绝对真理,找到那个客观规律,因此你的全部表达方式都是本体论思维模式。但是,在实践中邓小平说的却不是这样,什么是“是”?邓小平认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于是就出现了问题:那个能抓耗子的猫是客观规律吗?是和实践相一致的好的办法吗?而这个好的办法是不是相当于康德所说“对所有主体有效”?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实事”?这个问题可以回溯到人类哲学发展至康德时。什么是“客观存在”?在康德看来,客观存在必须明确,“实事”必须和“主体”相关。就象马克思说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怎么能从主观去理解呢?马克思的意思非常明确:人是在活动中的人,如果客观对象和人的活动无关,那么这个客观对象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人就无法认识。我们唯物主义所讲的“客观对象”必须是进入主体实践的对象,是“属人的存在”。应该说,高老师的理解是对的。
 
正是在这个含义上,对“实事求是”必须要作和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完全一致的理解。“实事”是和中国革命的主体紧密相关的实际。我的文章中讲到什么叫“实际”了。“际”这个词有三种含义:在此春夏相交之“际”,这是时间;无边无“际”,这是空间;人和人交“际”,这叫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什么是“际”呢?就是在时间、空间、人和人关系当中的客观存在,这就叫“实际”。所以应该承认毛泽东已经现成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当代人类最先进的哲学概念——“实际”,而不是物质。物质是解释世界的,解释本体论的。什么是实际?实际是人所面对的实践事实。所以,“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毛泽东所讲的“实际”。如果我们这样去理解“实事求是”哲学就非常明确了。总之一句话,“实事求是”离开了主体就讲不清楚,把“实事求是”放在本体论教科书里仍然是一种本体论思维。
 
 
 
 
方:高老师对同学们有什么学习建议吗?
 
 

高:对同学们的学习意见还是高清海老师的那句话:做学问要从基础入手。必须读原著,争取把欧洲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原著主要的部分都要读一下!如果这三个部分缺了,比如你中国哲学的原著没读,一谈到中国文化,你得到的全是二手材料,都是别人的观点,那么就不能对中国哲学有深入的理解。所以,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起码四书五经是需要读的。再就是西方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是需要读的,社会发展的很快,我们现在的学生老是被后现代的这些东西吸引着,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哲学的历史的情况你不了解,你也就不知道后现代为什么发展到这一步。你对那个思维模式一点都不了解,你就不知道后现代它到底有多大意义,你就不能真实的体会后现代的先进性。所以在这个含义上讲,各个层次的书,特别是原著,我们如果没有时间读太多的话,主要哲学家的那些著作必须读一读,这就是高老师当年教育我的,我认为这是最基础的。

 

 

 
 
 
 
方:值此70周年校庆之际,老师对学校有什么想说的?
 
 
高:对于吉林大学来说,我认为一方面要重视和传承高清海先生的思想;另一方面要重视“实事求是”的哲学研究。这两点,我认为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和我们吉林大学哲学系能有创造性的一个突破口。冯友兰先生讲过研究哲学有三种境界:第一,有一部分人是学好别人的思想,给学生讲明白,这叫哲学教师;第二,是研究具体问题,成为哲学专家;第三,是要对国家民族起作用,这是哲学家。所以,我还是提倡我们吉大学子还是要和20世纪前20年北大的那些人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哲学家不以天下为己任,那你就别搞哲学了。因为哲学这个东西,它就是思考现实社会的。夸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唱赞歌,这个不需要哲学家,人家文学家比你夸得好。其实好的文学家,有良心的文学家也是通过形象批判现实社会的。文人是不能成为和官方一致的赞美者的,赞美就不需要文人了,文人是要有良心的,文人的良心在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然后把它讲出来。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