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成果 > 中心论文 > 正文
大学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 作者: 孙利天  
  • 发表期刊: 2009-12-11
  • 转载刊物:
  • 成果级别: A
  • 作者:孙利天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已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进入大学学习深造,但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大学仍是有些神秘的精神殿堂,那里有超越世俗的传奇和故事,有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消失的童话。大学的魅力在于大学教师的魅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孟二冬教授女儿回信中,赞扬在孟二冬教授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正是无数像孟二冬教授一样普通、平凡的大学教师,通过他们勤勉踏实的诚实劳动与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奉献精神,传承和充实着大学的传统和光荣。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知道自己是普通劳动者,我们也知道大学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的圣洁之地。按照美国学者沃勒斯坦的看法,大学的学科体系是由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过程所规定的。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大学祛魅化的过程。社会化、世俗化的大学理念的自觉是世界高等教育不可避免的趋势,普通劳动者的社会角色也是大学教师不可避免的自我认知。但是,平凡、普通的大学教师仍然有可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有可能成就给人以心灵震撼的高尚品德。这既和每一位普通工人、农民、战士一样,也有和其他普通劳动者不同的职业生活特点。选择一种职业,就是承诺了一种职业的规范和规则,也就是对一种职业的社会意义、伦理意义的认同和承担。大学教师的职业规定了从业者的责任、他也要创造先进文化、为人师表,所以,他必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在这样的意义上,大学教师又是有职业要求的特殊劳动者。他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喜爱和尊重,要有对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亲和力,就必须有学识和人格的魅力。为此,大学教师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劳动和更为严格的身心修养的道德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赞扬孟二冬教授的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这是大学教师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来源。大学教师担负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的保证。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研究和治学,都是艰苦的精神劳作过程,都需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爱岗敬业、“业精于勤”、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既是大学教师的职业伦理要求,也是科学活动自身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早就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这既是创造不平凡的学术业绩的前提,也是对学生为学做人的感召和示范。渊博的学识自然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勤勉踏实的品格和精神也会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甚至一定程度的拜金主义的影响,学术风气出现浮夸、急躁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影响,这已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对勤勉踏实治学精神的倡导和赞扬,对于克服当前存在的不良学风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攀登科学高峰是艰苦的精神劳动,从事这项劳动的大学教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所以会危害科学活动,是因为以个人利益为动机的教学科研活动必然“其行不远”,只有超越个人利害考虑的精神信念才能支撑漫长、艰苦、需要付出一辈子努力的教学和科研过程。高度复杂、艰难、漫长的劳动性质,磨炼了大学教师的精神品格,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具有超越一己之私的高尚品德。胡锦涛总书记赞扬孟二冬教授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这种崇高精神和品德正是支撑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我在自己从事的哲学专业研究中感觉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希腊精神,替代这种纯粹理论态度的学术动机只能是“修齐治平”的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奉献精神。自近代西方学术传入中国以来,几代学者正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顽强拼搏,使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迅速发展。因此,学习和弘扬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和品德,不仅是大学教师增强学识魅力、人格魅力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科学事业繁荣的根本保证。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从事中国文化教学和研究的人文学者,他很好地践行了治学为人、知与行统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而也使学识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集于一身,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从当代哲学的视野看,克服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弥合自然与文明的断裂和创伤,重建统一的、和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正是世界性的哲学难题。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统一、理论理性和道德实践理性统一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有可能成为贡献给世界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古老的中国传统有可能为当代世界提供一种新的哲学视域和思想方向。同作为人文学科的大学教师,我们为有孟二冬教授这样的同行感到骄傲,也感受到他的模范行为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同时,更对我国人文学术可能具有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

      (作者系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