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正聿
(一)分清层次 自觉定位
从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仅仅经过20余年,我国已经成为“生产”博士的大国之一,因此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是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整体质量问题。这一现象,呈现给我们的首要问题就是:我们是否分清了培养层次?是否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培养目标达到了自觉定位?
就文科情况看,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中,我们逐步地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分化:一是在学习领域上,本科生主要是在一级学科领域学习,硕士生主要是在二级学科领域学习,而博士生则是在特定专业方向领域学习;二是在学习内容上,本科生主要是形成广博的知识背景,硕士生主要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博士生主要是开展专题研究;三是学习方式上,本科生以讲授为主,硕士生以讲授和讨论并重,而博士生则以讨论为主;四是在考核方式上,本科生以闭卷答题为主,硕士生以课程作业为主,而博士生则以撰写文章为主。
这些分化是重要的,但是,这些分化本身并不能保证培养层次的区分,因此也并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关键是“高级”和“专门”。有人批评“博士不博”,如果是要求博士具有广泛坚实的专业基础,这当然是对的,而如果是要求博士“什么都懂”,“什么都会”,那就完全背离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博士不是“万斤油”,恰恰相反,必须是“专门”家,是“高级”的“专门”家。从这种认识出发,上述的学习领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分化,就必须实现“层次”上的分化,而不仅仅是“内容”和“形式”上的分化。
我是教哲学的,我觉得哲学专业的本科教育是引导学生“进入哲学”,硕士生教育是引导学生“领悟哲学”,而博士生教育是引导学生“研究哲学”。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正是从这种“分层”培养的理念出发,我把本科生教育定位为“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和提升理论境界”。这里突出的是兴趣的培养、视野的开拓、思想的震撼和境界的升华,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哲学的生活态度。与本科不同,我把硕士生教育定位为“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坚持独立思考,作出理论论证”。这里突出的是文献的积累和思想的积累,特别是发现问题和论证思想的能力,目的是为进入研究状态奠定基础。与硕士生不同,我把博士生教育定位为“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创新理论思路,进行课题研究”。这里突出的是理论性和专门化的培养,特别是研究能力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强化,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这种“层次”性的“定位”,意味着我们面对一系列严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导师队伍问题。“导师”不同于“教师”,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导”,也就是“引导”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学会“研究”。这就要求“导师”本身既有坚实的研究领域和丰厚的研究成果,又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真切的研究心得,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我想专门谈谈导师队伍问题。
(二)重在引导 开展研究
博士生导师的“引导”,我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引导,二是“学术”引导,三是“学问”引导。
先谈“学科”引导。每门学科之间都具有重大差异,能否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是能否在本学科进行专门研究的前提。比如“哲学”,它是一种批判性的反思活动,而不是对经验对象的实证研究。“引导”博士生研究“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在批判的、反思的、形上的层面上进行。具体地说,哲学研究应当作到“时代精神主题化,现实存在间距化,流行观念陌生化,基本理念概念化”。首先是“时代精神主题化”,注意发现和捕捉到具有时代意义的哲学问题并使之“主题化”;其次是“现实存在间距化”,使关于现实的“思想”成为“反思”的对象;再次是“流行观念陌生化”,使被反思的思想成为真正的批判对象;最后是“基本理念概念化”,对自以为然的基本理念作出系统化的逻辑论证。
其次是“学术”引导。不管“学科”之间具有怎样的差别,作为“学术”,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一致性。就“文科”说,学术研究的前提是两个积累,即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二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从事“文科”研究的人都能理解文献积累的重要性,但是,着重哪些文献的积累,怎样积累文献,从文献积累中获得什么,却需要导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然而,一些导师和学生所缺乏的恰恰是深厚的和深沉的思想积累。思想积累离不开文献积累,但文献积累并不直接就是思想积累。思想积累必须是在思想上和自己过不去,在思想上跟自己“较劲”,一点一滴地积累真知灼见。显然,这种思想积累是最为困难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没有深厚和深沉的思想积累,哪里来的“理论创新”呢?
再次是“学问”引导。搞学问不仅需要“十年磨剑”、“板凳坐冷”,而且需要“平常心”和“异常思”,这是当代中国学人最喜欢的六个字。思想要“异常”,否则就没有思想的创新;心态要“平常”,否则就会失去真实的思想。但是,我们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博士生不是用谁都听得懂的语言讲出富有独创性的思想,而是用谁都难以听懂的词句讲了一个平淡无奇的道理。我感到,引导学生真实地研究、真诚地探索和真切地思考,这是导师的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责任。有了这种真诚,博士生才不会漫无边际地问自己“写什么”,而是老老实实地问自己“能写什么”;不是挖空心思地琢磨若干新词,而是认认真真地酝酿一些思想;不是天马行空地表达一些想法,而是确有根据地作出论证。
(三)明确标准 鼓励创新
如果说人们对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表示忧虑,可能比较直接地表现为对文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忧虑。这里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文科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文科博士学位论文,有无明确的评价标准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有“创新”,但究竟怎样理解和判断“创新”?我在从事文科研究和培养文科学生的过程中,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把文科研究成果(包括文科博士学位论文)分为五个档次,一是“解释原则的创新”,二是“概念框架的构建”,三是“背景知识的转换”,四是“提问方式的改变”,五是“逻辑关系的重组”。最重大的创新,是解释原则的创新,也就是库恩所说的“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拉卡托斯所说的“理论硬核”的变更。这样的学术论著和学位论文,具有实现学科变革的重大价值。其次是概念框架的构建,也就是依据新的理念所建构的概念逻辑体系,它往往具有一定的填补学科空白的意义。第三是背景知识的转换,依据新的背景知识形成某些新的结论,形成某些认识的转换或提升。第四是提问方式的改变,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拓宽或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最次是逻辑关系的重组,也就是把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以新的形式表达作者对已有知识和理论的论证与阐释。如果大体上有一种对学术论著和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我们就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创新,更为准确地把握创新,从而也就更为有力地鼓励创新,把更多的博士生培养成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