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成果 > 中心论文 > 正文
孙利天教授在“‘哲学:基础理论和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 作者: 孙利天  
  • 发表期刊: 2007-07-30
  • 转载刊物:
  • 成果级别: A
  • 作者:孙利天  

    孙利天教授在“‘哲学:基础理论和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老师和同学:
    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即将结束,我受会议委托做简要总结。其实,会议丰富、深刻的学术思想远远超出了我的知识视野和理论能力。我无法对这些精深的思想做出总结和评论。我只能简要地重复一下会议报告和讨论的话题,希望通过一种差异性的重复,加深我们对这些话题的印象,和曾经有关话题的思考。
    会议报告和讨论涉及最多的话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方面是与到会专家的理论兴趣和知识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表现了马克思理论遗产在当代的意义。我们的讨论涉及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与之相关的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渊源、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以及马克思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历史”、“人化自然”等核心概念的变革和重新理解。会议对马克思哲学提出了新的思考,实践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对新实践哲学方案做了极有深度的探索。我们也讨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课题,后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和商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新课题。所有这些讨论,显示出马克思哲学在当代哲学中仍具有一定的基础地位,仍是提出和建构当代现实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作为怀疑主义的解释学,作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与维特根斯坦哲学、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也有内在的关联。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哲学家们必须反思自己的哲学话语是否是意识形态的偏见或者是语言的误用。美国杜克大学詹姆逊教授来华讲演时,把过程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事件本体论”,以替代形而上学“要素本体论”。美国华裔学者唐力权先生把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创造了他的“场有哲学”,吉林大学哲学系与社科院哲学所曾合编了《场与有》的第三集。中、西、马哲学的会通已成为我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趋向。我们的讨论也广泛涉及到“道德相对主义”的反驳、日常生活和民主、民主、自由、宗教、社会主义和自由、多元价值和宗教、环境哲学和环境教育、自由集体、行动等当代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些基础理论问题必定是时代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反之亦然。哲学总是更好生活希望的表达。世界哲学共同体已经为人类更好的生活作出了贡献。没有哲学,没有思想,世界将是只有强权而无公理的世界。“丛林法则”将是唯一的生活真理。哲学仍将为人类带来新的福祉和尊严。
    哲学还没有也许永远不会有统一的形式语言,我们用不同的语言说哲学,也就说出了不同民族的希望和梦想。不同的经验和体验,不同的欢乐和忧伤,不同的友爱和怨恨。形而上学也许是人类最隐秘的形上情感的表达。隐秘的情感不可说,不可名状,但说出来就要给出理由,说出来就可理解。所以,世界哲学共同体需要不断地言说、对话和交流。康德的“永久和平”的理想将在我们的言说中传播、弥漫,也许会成为可期待的现实。
    谢谢大家!

    2007年7月27日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