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正聿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要把这个巨变做一个 高度概括的话,我认为有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变化是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我们一般把这个变化叫做“转脑筋”,用邓小平的两句话就说清楚了,一句叫做“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另一句叫做“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二次转变是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已变成现在人们最流行的一个词汇。但是,什么是市 场经济?在经济学的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人的存 在方式。搞市场经济就意味着我们整个的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 活——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相应地,它也引发了另一个方面的变化,这就是社会思潮的 变化。因此我起了这样一个题目:市场经济与当代社会思潮。重点是落在社会思潮上。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当代人类生活发生了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变 化,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三是人类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我们现在常常讲三个创 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正好对应这三个层面。我们经常用一些非常时髦的概 念,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也可以叫做知识经济时代),这些是由技术创新所引 导的。另一个是由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这应该是制度层面的变化。还有一个是 观念层面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变化。我今天要讲的是社会思潮的变化。所谓社会思潮就是社 会的思想潮流,它表现在三个层面:心理文化的层面、大众文化的层面和学术文化层面。也 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在这个思潮里面,概莫能外。
如果把中国或世界划分为市场经济和前市场经济的话,那么前市场经济或者说自然经济人 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我把它叫做一种“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 的肆虐”。那与此相对应,我把市场经济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叫做一种“弱化了标准的选择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大家能听出来,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标 准和选择。过去是只有“标准”不允许你“选择”,现在“标准”被弱化了,你可以充分“ 选择”。正因为标准和选择的这两种关系,造成了我们生命中两个不同的感受:过去是生 命中不堪忍受之重,而现在呢,我借用了捷克的著名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名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如果用哲学语言来表达的话,前者就叫做本质主义的肆虐,而后 者就叫做存在主义的焦虑。现在不是说最时髦的是后现代而且主义吗?究竟什么叫做后 现代而且主义呢?存在主义的焦虑嘛!那么,自柏拉图以来两千多年的哲学是什么主义?本 质主义嘛!当代的社会思潮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引起的呢?我认为无 论是对整个世界来说,还是特别地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关键都在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 种人的存在方式。这种人的存在方式的变化导致了整个社会思潮的变化。
究竟怎样从一种哲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市场经济呢?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我国中青年一 代的经济学家正在从哲学意义上来谈论经济学,有的经济学家写书,书名就叫做《在经济学 与哲学之间》。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种深层的理论追问。追问来追问去,就会对市场 经济有一种哲学层面的理解。这种哲学层面的理解使我们意识到“市场经济”也好,“自然 经济”也好,“计划经济”也好,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资源配置的方式,同时它们也是三 种不同的人的存在方式。我最欣赏马克思的一段话,是讲什么是市场经济的。他说市场经 济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与此相对应,什么是自然经济呢?自 然经济就是“人对人的依赖”。有了这样一个对比,我们才能比较深切地理解市场经济,然 后我们才能够理解当代社会思潮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以及它还有一个什么样的 发展趋势。关于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可从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三个层面进行对 比。什么是自然经济呢?自然经济就是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和政治生 活的专制主义。禁欲,是和自然经济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形态完全适应的东西。禁欲主 义是违背人性的,人性哪有是希望禁欲的?所以它必然导致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不能让你 知道真实的东西。一旦知道真实的东西,你还能禁欲吗?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和精神生 活的蒙昧主义都违背人性的,所以它必须采取违背人性的政治生活,这就是专制主义。你想 一 想,为什么皇帝叫陛下?就是金銮殿上皇帝宝座上面挂的那个大球叫“陛”,真龙天子坐在 那儿稳稳当当没事,我们坐在那儿,它就会掉下来把我们砸得脑浆迸裂,所以人家是真龙天 子。这不就是蒙昧主义吗?怎么实行禁欲主义、蒙昧主义?靠专制主义嘛。所以市场经济是 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它表现在经济生活上反对禁欲主义,要求现实幸福;精神生活上 反对蒙昧主义,要求理性自由;政治生活上反对专制主义,要求天赋人权。
这就导致了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民主法 制的政治取向。学了西方哲学史的同学可能知道,这与西方哲学史上的三大观念对应起来了 。哲学史上有一个最简洁的命题,恰好是表现了市场经济的这种反对禁欲主义的要求:“我 欲故我在。”我为什么存在?我有欲望,我有需求,而没有欲望和需求我怎么能够活动起来 ?反对蒙昧主义要求理性自由,这是大家更熟悉的一个命题: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而反对专制主义要求天赋人权,这就构成了另一个哲学命题:我生而为人。所以,市场经 济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它的历史的巨大的进步意义不能简单地只是说它推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而在于它全面地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方式。
在座的很年轻,有些东西说起来,你们感受就不那么亲切了。比如说,大家没有那么切 身经历过计划经济,所以也就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转向市场经济。我前面说过,原来是一种 没有选择的标准,你们可能不理解,但像我这个岁数的人就不难理解了。当时我们怎么说的 :你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你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到哪里你就在哪里发光。 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还有一首最流行的歌《小草》,唱什么“我是一棵无人知道 的小草",“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这首歌,全中国人都知道。没有什么选择。这些大家 可能体会 不深。我想,青年朋友有真切体会的可能是后一句话,是一种弱化的标准。你要干这个,又 要干那个,但是你就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干。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是因为我们从计划 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从非市场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人的整个存在方式的变化,我们的价 值取向、我们的思维取向、我们的政治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毫无疑问是要挺立人的独立性,张扬个性,没有人会有疑问。但问题是:建立市 场经济的过程,它所实现的“人的独立性”必然要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因而它必须 有一种理想性的引导,必须有一个前瞻性的尺度来展现它。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二重性,市场 经济同非市场经济相比,无论是自然经济也好,还是计划经济也好,它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 题叫做人的独立性。中国流行一句话叫做:此处不养爷,必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回家 去卖豆腐。但这在计划经济下就不可能做到。 中国人见面不问别的,第一句就问: “你是哪个单位的?”你要没单位,他就感觉奇怪啦,你是不是劳改释放的呀!你别 的都可以 不要,但不能不要单位!我们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 能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挺立我们每个人的独立性。有了人的独立性,我们大家才有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大踏步前进。但是市场经济正像它的正面效应一样 ,也有它的负面效应。所以哲学的辩证法不是变戏法。恩格斯早就说过了,说自从黑格尔逝 世以后, 官方的黑格尔学派把辩证法当作只是在缺乏思想的时候用来搪塞的语录词汇,那是坏的辩证 法。好的辩证法,我叫做一种保持必要的张力,达到微妙的平衡,那是真正的辩证法。它能 够看到所有的东西的二重性。不存在没有二重性的东西,尤其是市场经济,它的二重性尤 其明显,大家都能感觉到。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你怎么潇洒?得看看自己兜 里 有没有钱啊!不得不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啊!你们穷学生,怎么去潇洒?你有多少“固 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所以,市场经济实现人的独立性是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 础 的。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同学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是怎么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呢?两 层意思:市场经 济在短短不到几百年间就创造出人类几千年没有创造的奇迹。它好像是从地底下召唤出来了 无数的生产力。说它进步啊,好啊!但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说了一段话:市场经济撕去 了 封建社会的田园诗般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抹去了一切职业的灵光,一切职业都成为受金钱招 募的雇佣劳动者。市场经济负面的一面,早就说了,不是没说。所以经常有人感到惊讶:怎 么一切向钱看啊?不往钱看,往哪看啊?那就是一个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以物的依 赖性为基础。所以我把选择市场经济叫做一种“悲壮”的选择。不是说它什么都好,计划经 济什 么都不好。大家在学政治课时都说“市场经济怎么怎么好”,它怎么就那么好?你爸爸妈妈 都下岗了,你觉得好吗?我需要提醒大家,只有具有一种理性的认识,我们才能真正肯定改 革开放,真正支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哪怕是血淋淋的现实,你也要 正视它。你不正视那个现实,你今年会说好,明年就会说坏,还是表现出一种主观的任意性 啊,跟没有真正的理解它不是一样的吗?市场经济本来就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没有它你就 没有办法挺立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你要挺立人的独立性,你就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 这就是市场经济。正因为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自身的二重性前提,所以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 “社会主义"这四个字。就是说我们既要挺立个人的独立性,又要消解它对物的依赖性 。 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市场经济和自然经济第一个比较的结果,我们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的存在方式。自然经济 必然造成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农民必然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土地意识。农民依附于土地 ,就必然依附于地主。而在市场经济中,他从一种土地意识转变为一种职业意识。所以自然 经济必然制造一系列的神圣形象。马克思说,近代哲学的任务是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 异化。我借用马克思这段话接着要说的是,整个现代哲学的任务是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 自我异化。自然经济,它在文化的意义上就是要确立“神圣形象”,而当代的文化任务,就 是要消解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讲,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形成了两种不 同的文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神学文化,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哲学与科学 文化。从文化内涵上来说,自然经济是要确立神圣形象,而市场经济就是要消解神圣形 象。大家来体会一下这个带有根本性的变化。
文明形态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马克思曾经有一句名言:划分一个历史时代不在于它“生 产什么”,而在于它“用什么”来生产。生产资料直接地规定了每个社会的形态。手推磨产 生的是封建社会,而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关键在于它用什么生产,这是一个技术 方面的问题。用什么生产,构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同时又构成了一种制度层面的东西。制 度方面的东西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同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是人的依附性存在,而 同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相适应的是人的独立性存在,因此也就构成了历史上两种不同的文化 ,一种叫做神学文化,它要确立神圣形象;一种叫做哲学、科学文化,它要消解神圣形象。 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用一句话说:整个近代哲学就是一个上帝的人化过程,是上帝 的自然化、上帝的物质化、上帝的精神化和上帝的人本化的过程。这也就是说,整个近代的 西方 哲学就是消解“上帝”这个神圣形象的过程。正是在消解这个神圣形象的过程中,社会思潮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应地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呢?我概括了五句话,就是: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英雄主义 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大家可以 一起跟我来琢磨,来体会。虽然大家年龄比我小,但我们毕竟都处在这个社会转型的过程当 中,我们的很多感受是一样的。
比如说,流行音乐就反映了这个社会思潮的变化。粉碎“四人帮”,大家欢天喜地,当时 李光 羲唱《祝酒歌》;到1978年我们入大学后,开始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得很高昂 的;但是不知不觉地,到80年代中期就开始唱“你爱我一无所有”了;接着就开始唱: “跟着感觉走,紧拉着梦的手”;然后我们大家不都是要“潇洒走一回”吗?再看那春节联 欢晚会,哪个歌是最有代表性的。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先是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不是 号召振兴中华吗,大家都爱唱;接着就唱那个《血染的风采》啊,更加调动我们的民族情绪 ;但是我觉得,影响可能更为持久的是那首《冬天里的一把火》,个性的张扬嘛。但是回头 再想想我们这几年唱什么,一首《相约九八》之后,最流行的是《常回家看看》,表达一种 什么东西?他追求的不是高昂的,而是一种平淡的生活中的东西,变化了不是?
过去,是一种没有选择的标准,所以你感受到的是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一句话说得不对了 ,轻则说你是“小资情调",重则说你是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所以说这就叫做生命中 不 堪忍受之重,如果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以必然去取代偶然,以普遍性去压抑个性,以同一 性去取消差异性。所以造成一种没有选择的标准,不用你去选择,给你标准。在哲学上 这就是一种所谓的本质主义的肆虐,感到活得太沉重了。我们那时候搞对象,首先就要问“ 你是哪个单位的,你什么家庭出身?”因为这一条就决定了你将来的命运啊。所以我把它叫 做“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家感受到的是什么?我想是相反,感受到了一种弱化了标准的选 择。标准被弱化了,因为现在你们很难说出有公认的一种东西了。现在做思想工作的,就感 到思想工作很难做了:为什么要按照你说的去做呢?我们大家不认同你的共同标准。我们过 去不是。在我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认同一个标准,这个工作就好做了。现在标准本身被 多元化了,弱化了。所以我想同学们感受更多的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轻。用一种哲学语言来说,就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焦虑。用T恤衫上写的话来说,就叫“ 别理我,烦死了!”
那么,这种变化具体地来说,就是我刚才说的那几句话。第一句话是,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 。这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因为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没有选择的标 准,它必然造成这样一种后果:两极对立,非此即彼。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就最为突 出, 例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 的高速度”;“宁要社会主义的白卷先生,不要资本主义的白专尖子”。什么都是两极对立 的。
现在同改革开放前相比,发生了四个变化:政治上从对抗走向对话,经济上从对立走向合作 ,文化上从对峙走向了融合,思想上从两极走向了中介。大家想一想,政治上从对抗走向对 话,从国际上说,原来的判断是,不是战争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引起战争。总而言之都是战 争。但是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不管是“9·11”袭击美国也好,还是又 回 头炸了阿富汗也好,不可能改变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东西南北的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两个 最主要的问题。谁能违背呀!从国内看,我们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 际国内都表现了这样一种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这尤其具有巨大的意义。 只有在政治上从两极到中介,才有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的变化。你想一想,政治上从以 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经济上才允许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否则哪里来 的所谓的改革和开放呢?有了政治经济上这样的变化,必然有了文化上的变化:由对峙 走向融合。一个最有标志性的东西就是“三女"——《茶花女》、《七仙女》、《白毛女》 。 现在我们哪个“女”都能演。但是这有一个过程。有一个阶段我们只准演《白毛女》、《七 仙女》,不准演《茶花女》。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七仙女》也不准演了,只剩下 一个《白毛女》了。封资修,怎么能演这个东西呢?现在,哪个“女”你们看不着?这才 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啊。“文革”中的那几个样板戏,那也是 两极 对立呀!市场经济消解了两极对立模式,所以我们在哲学意义上实现了世界观层面的、思维 方式层面的、价值观念层面的、审美意识层面的、终极关怀层面的从两极到中介。
我不谈别的,就谈一个最简单的、我们都接受的观念,即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但我们以前都是在列宁称之为愚蠢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上去理解从 实际出发。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 理 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的。我们没有这个意识,学什么哲学?越学越愚 蠢,学的都是列宁所说的愚蠢的唯物主义。列宁说过:“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 更加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美国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有一句名言:当你作为一 个正常的普通人去批判唯心主义的时候,你应当想一想,你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能懂 得的道理,为什么那些思维深邃的哲学家会说在你看来是荒谬绝伦的话呢?你不去追问这个 ,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哲学唯心主义?列宁说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 树上的一朵还不结果实的花。这段话完整地说,就是从形而上学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看来, 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八道。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哲学唯心主义只不过是把人类认识 的某一方面、环节、部分片面地扩大为、膨胀为脱离了自然的、脱离了物质的、神化了的绝 对,因此,哲学唯心主义只不过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不这样给 同学讲,你只是说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同学们总怀疑能不能有那个唯心主义——精神 第一,物质第二,精神决定物质,想水杯,水杯就在面前,不想水杯,水杯就没了,黑格尔 怎么就这么笨呢?但是你总得承认黑格尔比我们大家还是要聪明吧?那他为什么还搞唯心主 义呢?这是因为他把哲学理解为对“全体自由性”的追求,如果人的认识陷入到“各个环 节的必然性”中而不能超拔出来,就达不到“全体的自由性”,所以他反对他所说的“把思 想沉浸到物质内容中去”的唯物主义。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哲学唯心主义,真正找到它 的荒谬所在。
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也是一样的。我们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承认不承认联系,承 认不 承认运动,承认不承认发展,承认不承认内在矛盾。我说有这个区分吗?有这样的形而上学 者吗 ?看一看,手和桌子,谁不承认这有联系?没有运动,我怎么从这儿走到那儿啊!你说他不 承认发展,那他总得承认他由一个尿炕的孩子长成为一把胡子的老头儿。如果不发展,他怎 么从小孩变老头了呢,他怎么出生入死呢?他睁着眼睛也不能说这瞎话。所以列宁早就说过 ,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逻辑去 表达它”。有没有运动,不是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而是如何用概念去表达它。所以列 宁在《辩证法是什么?》中写道,辩证法就是概念之间的相互依赖,辩证法就是概念之间的 相互转化,辩证法就是一切概念之间的毫无例外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依赖。没有达到概念的层 次上,就没有辩证法的问题。经验当中的问题,不是我们作为一种理论思维的辩证法。一说 到“飞矢不动”,就认为芝诺在否认运动。其实,列宁早就说过,芝诺并不是要否认这个箭 在飞,而是认为没有办法用概念来描述这个矛盾着的运动。我不多说了,只是想提一下,哲 学是最具有理论魅力的学科,所以我说一个人他一定是“跟着理性走,紧拉着哲学的手”。 我在《哲学通论》里面有一章专门讲哲学的修养和创造,哲学有四个基本特性:一是向上的 兼容性,二是时代的容涵性,三是巨大的逻辑性,四是博大的境界性。学好哲学需要高举远 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著专注的毅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哲学能 够培养我们一种博大的气度,一种高明的识度和一种很潇洒的风度。
随着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是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它本身是具有二重性的。两极对立一消解,它就 没有了过去那一清二楚的惟一的标准。这就集中表现在我后面要说的一句话上。
第二,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只有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才有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兴起。 这才叫真正的辩证法。我们可以说,整个的传统社会都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帝王将相都是“ 英雄”吧。我们说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而是群众创造历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总是把 “英雄”当作历史的根据,把他作为标杆,这就是确立那个神圣形象嘛!对不对?我们应该 按什么标准活?按照那个英雄嘛!但是大家想一想,进入这个市场经济之后,有这么多个方 面的重大变化:政治领袖被程序政治弱化了,科学巨匠被现代科技弱化了,文学大师被大众 文化弱化了,思想伟人被工具理性弱化了,还有我们树立的行为楷模被社会公德弱化了。当我们的英雄主义时代隐退了,结果怎样?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人了。所以我引用黑格尔 的一句话:“人应当尊敬他自己,应当自视能佩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整个近代哲学里面就 是 英雄主义时代的退出和一种英雄主义精神的兴起,现在尤其是如此——后现代主义的这 种解构、消解、治疗,无外乎让每个人都能挺立个人的独立性,确立文化的选择性、多样性 。
第三,就是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在英雄主义时代,我们虽然口头上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不是英雄创造历史。但你仔细想一下,我们的真实意识是什么?总是英雄创造历史。只有英 雄时代的隐退,大家都成了英雄,都有了英雄主义精神了,我们才能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原来都是高层精英文化,我们叫做“寓教于乐”,所以我们过去看的书——《暴风骤雨》 、《烈火金刚》、《青春之歌》、《金光大道》……都是“寓教于乐”,不光让你消遣,还 要你接受教育。所以高层精英文化,一身而兼二任。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大众文化的兴起 。那么大众文化表现在哪?表现在它的生产主体、生产产品和生产样式这三个方面。我没时 间展开讲,因为内容太多。你现在到书店去买书,就知道什么叫大众文化的兴起。如果把我 们的书分类的话,分别是实用文化、宣泄文化、神秘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陶冶文化 、学术文化、科学文化。越是排在前面的,印数越大;印数最少的,那就是科学文化。
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就是现在西方哲学所要做的工作,叫做消解哲学、拒斥哲学、治疗哲 学,一言以蔽之,拒斥形而上学。就是说,它通过消解哲学的方式去反省人类的理性,造成 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所以它在发生变化,它由神学文化变成哲学科学文化,它要消解哲学 那个神圣形象,而且要进一步消解马克思说的那个非神圣形象。这种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 大家看小说就知道,以前是《暴风骤雨》、《烈火金刚》、《青春之歌》、《金光大道》, 而现在新写实主义小说写什么?《烦恼人生》、《一地鸡毛》、《不谈爱情》、《懒得离婚 》……你再看王朔写的,他为什么说“千万别拿我当人”?因为我是“顽主”啊!“顽 主 ”活着有什么意思?“玩的就是心跳啊”!什么意思?“过把瘾就死”呗!对不对?我把这 种社会思潮概括为“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怎么都行”。 面对这种社会思潮,我们必须更清楚地看到市场经济的二重性,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 向。
第四点,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首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过去是本质主 义的肆虐,实际上是理性主义的放荡。那么,现在哲学有两大思潮,一个叫科学主义思潮, 一个叫人本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认为原来那种理性主义权威是一种狂妄的理性,所以它 要求一种谦虚的理性。它认为这种谦虚的理性就是科学,所以它要求用科学去改造哲学,把 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科学哲学不是要把哲学变成以科学作为对象的哲学,而是要按科学的 理论方法来改造哲学。人本主义思潮认为过去的哲学是一种冷酷的理性,所以它要求一种丰 富的人性,它要求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它变成人学了。这两大思潮同时弱化理性主义的权威 !
第五点,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现代化或者说市场经济造成了两大问题,一是全球化的问题 ,二是人的物化问题。所以现在哲学家常说的是,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社会的疏离,人与 他人的疏离,人与自我的疏离——这是我们大家的感受吧!用一个文学化的语言来说,叫做 “现象大于存在”。我们跟着广告跑,跟着模特跑,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所谓“存在的 遗忘”。它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人们信仰的失落,形上的迷失,所以要寻找精神的家园。 潘 美辰唱《我想有个家》,有好心人说,那赶紧给她介绍个对象吧。可人家要的是精神的家园 ,不是缺对象。所以,现代人他觉得最大问题当然是生存与发展问题!关键的是在这啊!
当代人的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自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这种思潮真正表现人的独立 性的挺立,而另一方面,它造成人类的新的迷茫和困惑。但是,正如查尔默斯在《科学究竟 是什么?》一书中所说,人类始于迷茫,而终于更高的迷茫——非常有道理。恩格斯不是说 过人不可能获得绝对真理后就袖手旁观,惊愕于绝对真理之伟大。不会的,人永远是一个 求索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也希望和大家一起求索。
(本文为作者2001年10月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讲演,录音整理:王亚娟,已经本人审阅)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