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儒道释的和谐思想虽各有侧重,但其共同之处在于三家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儒道释三家的立意和旨趣虽有所不同,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儒道释三家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型思想文化,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和谐”特质:(1)“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多样性统一的“和”中才能化生万物;(2)“相反相成”:各种不同的因素相互协调实现和解;(3)“中道中和”:“中道”为“第一谛义”,“中和”为“天下之达道”,反对极端化与片面化;(4)“天人和合”:即“天人合一”、“天人一体”、“因缘和合”。儒道释三家“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共同建构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促成了注重天人、人际、身心和谐统一的中华思想体系,对中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整合凝聚了中华民族组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维护了国家的多民族和谐统一;生态上“天人合一”,注重“天时地利人和”;政治上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经济上厚生利物,注重生态循环;思想文化上兼容并蓄,“和”解外来文化,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和谐文化的精神气质。这种和谐文化也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和美”、“和平共处”等“贵和”思想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中国人信守一种求“和”的思维取向,谋求“天人和合”、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从而把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和谐共荣作为发展的目标。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需要我们挖掘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并进行与时俱进的转化与创新,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深层理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