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福森
一、不能按照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学习哲学
掌握哲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刚刚涉足哲学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些人,他们满嘴说的是哲学的概念,而对哲学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解或解释,却是按照科学思维或常识思维进行的。这说明,这些人还没有进入哲学的大门。有些人甚至学了一辈子哲学也没有真正迈进哲学的门槛。
之所以出现这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哲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的都是科学知识,我们采用的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我们养成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驾轻就熟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进入大学之后,人们开始面对一个与科学不同的新学科——哲学,于是就把过去学校培养的学习科学的方法简单地搬到学习哲学的学习中来,于是就出现了上面那种不该出现的现象。
哲学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特殊学科。科学的对象是外部世界,所谓科学就是对外部世界的规律的认知。因此,科学要求人们尽量排除人的主观立场对认识的干扰,以求达到对外部世界的符合;科学认识的结果就是获得具有科学真理性的知识。但是,哲学不是科学。哲学是从主体出发对哲学问题的“理解”或“解释”,其结果是形成“思想”或“观念”。哲学的“理解”或“解释”是与主体的主观哲学立场(思想坐标)直接相关的,因此,不同的个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或“解释”是各不相同的。在哲学史上,没有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所有哲学家公认的:“哲学是一个长有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一种不同的语言。”[1]哲学史就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因此,哲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知识。能够成为知识的认识,必须是人们形成的普遍共识的认识。知识是由一些具有确定答案的认识构成的,而哲学提供给人们的却不是答案,而是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反对的观念和思想。把哲学当做知识学习,最多你只能知道别人(哲学家们)有哪些思想,但你不会有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你仍然没有自己的哲学,你仍然没有迈进哲学的门槛。
二、读书是学习哲学的基本功夫
如前所述,要学好哲学,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如何学习的具体方法,而是首先必须弄清哲学同科学的区别,我们既不要用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哲学,也不要把哲学当作知识来学习。这是学习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脚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不是我们懂的哲学多少的问题,也不是掌握的哲学的深浅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进入哲学门槛的大问题。这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为题,即你“有没有自己的哲学”的问题。你即使把哲学史上所有哲学家的著作都背下来,也不等于你有了自己的哲学,因为你知道的都是别人的思想,你没有自己的思想。如何学习哲学的具体方法,正是建立在对这一基本前提的认识基础上的。
读书是学习哲学的基本功夫。我们学习科学也要读书,那么学习哲学过程中的读书与学习科学时的读书有什么不同呢?
读哲学的书,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可以直接读那些介绍科学知识的“二手材料”,其中就包括我们在中小学读的那些教科书。但是,我们学习哲学时要读的书,主要的却不应该是那些介绍哲学家们思想的“二手材料”,而是要读哲学史上那些哲学代表人物的“原著”。靠读那些介绍哲学家思想的“二手材料”学习哲学,是学不到真正的哲学的。我们只能把那些“二手材料”看成是我们读原著的“索引”,它可以引导我们去读原著;也可以把那些二手材料看作是读原著的“说明书”,它能帮助我们真正进入哲学家们的原著,但不能代替我们读原著。读哲学家的原著,不能只读离我们比较近的现代哲学家的原著,古代和近代哲学家的原著对于我们学习哲学来说也具有同样的重要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每一个学习哲学的人读书都必须从古代最早的著作一本一本地依次通读,但是,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时代的哲学著作,应该都要看一看。如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近代的康德和黑格尔,现代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每一个人的著作最少也要读懂一两本。
读书首先是要能够“钻进去”。所谓“钻进去”就是钻到书里面去,原原本本地解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尽量做到不曲解文本内容。对于初学哲学来说,这是最困难的。因为哲学思维既不同于人们的“常识性思维”,也不同于科学思维,是人们不熟悉的一种特殊思维。再加上哲学的概念和范畴抽象难懂,这就增加了读哲学书的困难。很多人往往是看了几页就知难而退,扔下原著去读二手材料了。要解决这个难题,就不仅要有读书的决心,而且还必须掌握原著形成的理论背景和思想渊源,为对原著的理解创造必要的条件。
钻进去“理解文本的本来含义”是读书的第一步,它也是对文本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前提。但不能总是停留在第一步。当我们了解了文本的本来含义之后,就应该从书中“跳出来”,“站在书上读”。“跳出来”的含义,首先是指:不要陷入文本的细节中不能自拔。如果陷入对细小论断的解释中,我们就无法把握文本的总体思想。这就如“近视眼”,看得清眼前的芝麻,却看不清远处的西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站在书上读”,就是要求读者从总体上去把握文本中个别词句和论断的含义。“站在书上”,才能够使我们对书的总体一览无余,从总体上把握书的每一个细节。
三、学习哲学的终极目的是学会自己“去思想”
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知道别人有什么思想,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新思想。了解别人(历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只是自己获得思想能力和新思想的手段,并非学习哲学的目的。哲学家福科在《性史》一书中说:“哲学……要不是努力弄清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才能以不同的方式思维,而是去为早已知道的东西寻找理由,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审慎而批判地反思大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这是哲学的主要任务,正是这一任务,使得哲学探索成为一项有价值的活动。”[2]然而,我们的很多人在学习哲学时,却都是把哲学当做知识去学:他们关注的只是书上怎么说的,认为只要记住了书中讲的结论就算学到了哲学。这仍然是把哲学当做科学学习。学习科学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哲学则是为了获得自己的“思想能力”,以便在学习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从读书中获得自己的新思想呢?唯一的途径就是首先必须学会自己“去思想”。这里的“思想”与其说是个名词,倒不如说是个动词,即思考。
学习哲学,读书,最终是要形成我们自己的哲学观点和哲学思维能力。因此,学习和读书就必须有反思和批判意识,在对原著观点的本来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要对原著的观点进行怀疑和反思。否则,就不能通过读书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哲学史上的怀疑论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提出了问题。如果把原著当作绝对真理去信仰,那是是宗教态度而不是哲学态度。这样读书也根本不能形成有别于原著的新的观点。对宗教的教义不容许反思,也不能批判,只能盲目地相信;科学知识因为已经是被证明了的正确的东西,因而学习科学知识也不能反思和批判。而哲学的本性就是对原有的思想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形成新的哲学或思想。
在嘴上谈哲学的人中,可以区分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思想;第二,用自己的话说别人的思想;第三,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思想。
当“说者”只能“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思想”时,说明了他还没有理解别人的思想,只是鹦鹉学舌般地照搬别人的思想而已。而当说者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别人的思想”时,说明了他对别人的这一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他仍然没有自己的思想:他只是以不同的话语表达了别人的思想而已。要有“自己的”哲学思想,首先要有不同于以往哲学家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论出发点(思想坐标),才能“思出”不同于别人的新思想、新哲学。因此,无论是“用自己的话”还是“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思想”的人,都是没有自己的哲学的人。只有“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思想”时,说的才是自己的哲学思想,才有了自己的哲学。哲学不是知识。对于知识来说,我从别人那里获得了知识,我也就“有了知识”,我也就成了知识分子。但对于哲学来说却并非如此:即使我知道了别人的思想,这一思想仍然是属于别人的。一个人有没有哲学素养,不是决定于人们知道了多少别人的思想,而是决定于自己是否“会思想”、“能思想”,决定于自己是否“在思想”、“有思想”。因此采取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去学习哲学,是永远进不了哲学的门槛的。
--------------------------------------------------------------------------------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45页。
[2] 福柯:《性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63页。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