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正聿
高云涌书序: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或作为辩证法的历史唯物主义
孙正聿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基本内容;然而,在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和阐释中,却往往把辩证法与唯物史观割裂开来,似乎可以离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阐释马克思的辩证法,或者可以离开马克思的辩证法而阐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高云涌博士的新著《社会关系的逻辑——资本的时代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合理形态》,正是针对这种研究方式和阐释状况而形成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是以“社会关系的逻辑”来阐释作为唯物史观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或作为辩证法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这一研究成果是富于启发性和建设性的。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的批判是对“抽象”的批判。在辩证法史上,黑格尔所批判的“抽象”是“抽象的理性”,即思维与存在的抽象的同一性,因而他的辩证法是以“概念”作为主体和实体而构成的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相统一的“概念辩证法”,即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学》。然而,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并不是超时代的纯粹的理性思辨,而恰恰是黑格尔“在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从直接的理论动机上看,黑格尔自觉到了以市场经济代替自然经济之后的“现代性困境”——“普遍理性”的失落所表征的“伦理总体性”的丧失。黑格尔认为,“放弃对真理的知识”,“走到对于理性的绝望”,“却被我们的时代推崇为精神上最高的胜利”。因此,他力图以“具体的”、“普遍的”理性的辩证法,改造由“抽象理性”所构成的旧形而上学,通过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构成“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从深层的社会根源上看,黑格尔则是以哲学的方式表征了他所生活于其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性:一方面,资产阶级除非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便不能生存下去,“否定”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社会的商品交换原则的“同一性”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根本模式,“概念”成为规范一切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这就是黑格尔的概念形而上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说,黑格尔的哲学是以“最抽象”的形式表达了人类 “最现实”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人们正在受“抽象”的统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状态。黑格尔的与形而上学 “合流 ”的辩证法,正是理论地表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由“资本”的逻辑所构成的人们的社会存在。这表明,统治人们社会生活的抽象存在——资本——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合流”的“秘密”。这是马克思所理解的黑格尔哲学,也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构成了自己的以人的历史活动为内容、以抽象的存在——资本——为批判对象的辩证法。马克思的以历史为内容的辩证法,既构成了辩证法的唯物史观,又构成了唯物史观的辩证法;既终结了超历史的形而上学,又终结了资本主义的非历史性的神话。
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上,马克思以自己所关切的“存在”,展开了对“形而上学”的具有“终结”意义的批判。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也许历史是马克思极感兴趣的唯一事物”。“历史”成为马克思的“极感兴趣的唯一事物”,这在全部哲学史的意义上,标志着马克思“发现”了超越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形而上学、从而终结全部形而上学的真正的“存在”,即“历史”的“存在”。它构成马克思批判全部“抽象存在”的基本前提。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的活动”的“历史”,它是人的存在方式。离开人的“历史”,就会把人的“存在”抽象化,把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抽象化。人们的“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人们的“现实生活”的根基,则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存在”。
马克思的以“劳动”为根基的“现实生活”的存在论,为“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注入了“存在”的真实内容。马克思以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作为出发点,以“劳动”的内在矛盾构成“存在”的辩证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商品的价值形式”——入手,逐次深入地揭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构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从而把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部矛盾的分析聚焦于对“活劳动”与“死劳动”(资本)的矛盾分析,进而揭示出“抽象的存在”——资本——统治和支配一切“具体的存在”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存在”。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决不仅仅是批判“抽象理性”的辩证法,而是批判“抽象存在”(资本)的辩证法,是通过这种批判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是从思想中透视出现实,以现实来揭示思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构成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命题,并由此把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转变成对“抽象存在”的批判;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是从“物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其掩盖的“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对“把人变成帽子”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和“把帽子变成观念”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批判,把对“抽象存在”的批判展现为对“死劳动”(资本)的批判;马克思的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是从“人的异化”中揭示“劳动的异化”,并从“劳动的异化”揭露“人的异化”,把对现实的“不合理”的批判转化为对“不合理”的现实的批判。这种批判,使辩证法从“思想”的否定走向“现实”的否定。这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讲话中说,马克思的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就是说,马克思的工作是发现 “历史规律”,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历史规律”的辩证法。在马克思这里,“辩证法”是以“历史”为内容的存在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历史的内涵逻辑”。正是这个辩证法构成作为“大写的逻辑”的《资本论》,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离开“历史”的辩证法,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离开辩证法的“历史”,也不是作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从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来阐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构成了高云涌博士所提出和论证的“社会关系的逻辑”。
在《社会关系的逻辑》一书中,高云涌在阐述以社会关系为切入点探索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合理形态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首先是论述了“社会关系的逻辑”的基本内涵,以及从“范畴关系的逻辑”到“社会关系的逻辑”所体现的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从而得出本书的一个基本结论:社会关系的逻辑就是马克思的作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逻辑的历史辩证法。对于这个基本结论,该书从“社会关系的逻辑”的存在论基础、思维方式内涵和国家世界图景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论证,从而形成了关于“社会关系的逻辑”的概念体系。最后,作者以强烈的现实关怀,论述了“社会关系的逻辑”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现实意义。作者提出:(引用原文P176中的一段论述)。
本书作者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这部著作就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锤炼形成的。高云涌博士是一位勤奋、朴实、热情的青年学者。在同学中,高云涌的勤奋是大家公认的。他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期间,以各种方式与同学、同事、同行展开讨论和争辩,显示出一股不寻求到真理决不罢休的劲头。同样,高云涌的朴实和热情也是得到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在各种活动中,他总是主动地承担起自己所能想到的各项工作,总是竭尽全力地帮助同学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事情。作为指导教师,当然期望自己的学生“功成名就”,但更希望自己的学生像黑格尔所说的“能够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我相信,云涌在为人与为学上都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是为序。
孙正聿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