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立
〔内容提要〕德沃金的平等观立足于权利。德沃金以资源平等来批评和替代罗尔斯式的结果平等。资源平等实质上是起点平等。起点平等对不平等的潜在承认和其理论的无法实践性削弱了自己的理论力量。
〔关 键 词〕权利 平等 德沃金
一、平等的根据
在新自由主义的阵营中,德沃金的理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如果把当代政治哲学的理论概括为关于平等的理论,[1](P7)那么德沃金则是把平等视为最高政治价值的惟一一人。
同其他新自由主义者一样,德沃金为平等辩护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人性论和道德哲学为新自由主义的平等理论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人是目的”这一道德箴言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它也成为人们追求平等的本体论根据。在康德看来,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意味着每个人都只能把对方当作自由、平等的存在物来对待。德沃金把“人是目的”的观念转述为人类尊严的观念,“人类尊严的观念有些含糊,但是很有力量。……这个观念认为,承认一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完整的成员,同时又以与此不一致的方式来对待他,这样的对待是极不公正的。”[2](P262)诉诸于康德的解释,在于为平等确立道德基础,因为道德的支撑是合理性的重要根源。但是德沃金似乎不愿停留在道德的层面。依据麦金太尔的观点,道德自身还面临不断证明的问题,因而平等的道德信念不具备最牢固的基础。所以德沃金对平等的诉求最终走向了形而上学,即把平等纳入到自然权利这一形而上学观念中。
德沃金对自然权利观念的赞成,在当代法哲学思想家中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但是,德沃金与传统的自然权利观念又相去甚远。传统的自然权利主要是指自由、生命和财产权。对于德沃金来说,传统自然权利的内涵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特别是财产权被纳入到自然权利之中,本质上是对平等的实质性排斥。因为,今天面对的社会问题是不平等,而不平等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内的财富和收入差异上,对不平等的解决必然与财产权产生冲突。如果说自然权利意味着对某种价值绝对性的承诺,那么对德沃金而言,平等才是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德沃金以权利的先验性确立了权利的绝对性,而平等就是权利绝对性的体现。
康德的道德哲学以及自然权利的观念,对解决不平等提供了理由和根据。但是,人们知道,任何形式的平等都与国家性质相关,它成为衡量国家持有何种正义观的重要标准;任何程度的平等都与国家功能紧密相连,它意味着国家对政治经济生活的介入程度高低和调节强度大小。解决不平等最主要的方式和最有效的手段是国家的再分配。那么,国家为什么有义务来实现这一目标和理想?这就牵
涉到合法性问题。在德沃金看来,“宣称对全体公民拥有统治权并要求对他们忠诚的政府,如果它对于他们的命运没有表现出平等的关切,它也不可能是个合法的政府。平等的关切是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没有这种美德的政府,只能是专制的政府;所以,当一国的财富分配像甚至非常繁荣的国家目前的财富状况那样极为不平等时,它的平等关切就是值得怀疑的。”[3](P1)很明显,平等本身关涉到国家或政府的合法性问题,平等的关切是政治正当性的一个前提。[3](P3)因此,政府应该实现平等,它是政府具有合法性的唯一标准。
德沃金诉诸于康德人性论、形而上学以及政治合法性的三个平等根据都是建立在权利基础上的。权利的强势意义决定了人们必须要求被平等对待,它构成了个人的政治“王牌”。
二、反对结果平等
德沃金认为,任何一种平等理论都必须遵循两个重要的伦理学原则。第一是重要性平等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必须平等对待和关切公民的伦理形式要素。由于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同等重要,它就要求政府应平等对待每个人。第二是个人责任原则,即个人对自己的生活负有具体的和最终的责任,因为是他这个人在过这种生活。[3](P6)第一项原则要求政府采用这样的法律和政策,它们保证在政府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公民的命运不受他们的其它条件——他们的经济背景、性别、种族、特殊技能或不利条件——的影响。第二条原则要求政府在它所能做到的范围内,还得努力使其公民的命运同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密切相关。
在德沃金看来,以前和现在绝大多数的平等理论都只满足第一个原则而忽略了第二个原则。德沃金把只满足第一个伦理学原则的平等统称为“福利平等”。德沃金通过批判福利平等来对自己的平等观立论。表面上看,德沃金反对福利平等的矛头指向是功利主义,但批评的实际靶子却是罗尔斯。这再一次印证了当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特征:不论是自由主义还是社群主义,都是以批判罗尔斯作为自己思想的重要资源。德沃金也不例外。罗尔斯的平等理论恰是西方“福利国家自由主义”的最典型的哲学理论表达。[4](P81)也就是说,罗尔斯的“民主的平等”与“福利平等”,在德沃金看来本质上是一致的。
德沃金之所以把“民主的平等”与“福利平等”等同,原因在于二者都是结果平等观念的理论表现形式。总体说来,结果平等要求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平等,国家或社会都应该解决。换言之,衡量社会是否平等的标准,就是从结果上来看人们分配到的基本善是否是平等的。从结果平等所蕴含的意义人们不难发现,结果平等忽略了伦理学的第二个原则,即个人在平等中的责任原则。如果是由个人的主观因素如不努力工作、懒惰、赌博等所造成的极度贫穷的不平等就不应该由国家和社会来解决,而是应该由个人承担。结果平等没有关注到个人因素的作用而只一味强调国家保证社会成员的平等,显然违反了道德的个人责任原则,而这正是德沃金痛加批评的原因所在。
福利平等在本质上就是要求福利在结果上的平等分配,这毫无疑义是结果平等观念的体现。为什么罗尔斯“民主的平等”也是结果平等观念的体现呢?这关涉到罗尔斯对造成不平等原因的基本看法。按照罗尔斯的分析,通常影响人们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文化的不同;一是自然禀赋的差异。
社会文化的不同,使一部分人生来就在社会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和职位,社会的分配自然向他们倾斜。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文化的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应该加以解决,个人不应该因为社会任意性因素的影响而承担这种后果。没有人敢宣称自己生来就比别人高贵,也就没有人生来就应该接受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不平等。所以罗尔斯认为社会应该为每个人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以使“那些具有同样能力和志向的人的期望,不应当受到他们的社会出身的影响。”[5](P73)自然禀赋的差异是导致人们不平等的另一原因。同样,基于道德的考量,自然禀赋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平等也是不应该的。从道德上看,它是任意的、偶然的、是自然“抓阄”式的结果。[5](74)因此,它在道德上不具有必然性,是不应得的,只能作为公共财富为众人谋利。
社会文化的任意性和自然天赋的偶然性所造成的不平等,从道德上讲都是应该解决的,这成为人们解决不平等的重要理由。就其实质看,社会文化作为外在因素和自然天赋作为内在因素都是一种客观因素,如果都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平等,那么社会就应该解决。很多思想家都把不平等的原因归结于客观的必然因素,因而他们主张一切不平等都应该解决。所以,罗尔斯认为,正因为不平等都是由人们所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所造成的,因而所有的不平等都应该加以解决。
但是,德沃金认为罗尔斯对不平等原因的分析只涉及到了一方面,即客观方面;对于主观方面则完全没有考虑。正如前面所说,不平等的产生既有罗尔斯所说的客观原因,也有德沃金所说的主观原因。社会对不平等的解决不应该把主观因素完全排除在外。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并承担由自己的原因所造成的不平等后果。
对个人责任原则的强调并不是德沃金的首创。诺齐克早就指出,整日无所事事的懒汉和终年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不应该拥有同样的分配份额,这种不平等是合乎正义的。德沃金继承了诺齐克的这一思想并把个人责任原则作为所有平等理论所应该内涵的伦理学原则。以此标准来衡量,罗尔斯的平等观念只体现了平等原则而没有反映责任原则。所以,罗尔斯的“民主的平等”同“福利平等”一样一并被德沃金斥为“结果平等”。德沃金以此为武器,对以前和现在的所有平等观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如何避免结果平等的局限?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平等理论能同时体现德沃金所说的两个伦理学原则?顾名思义,同结果平等相对的是起点平等。德沃金认为自己的“资源平等”就是起点平等思想的最好体现。
三、资源平等
资源平等是指平等的关切需要政府致力于某种形式的物质平等,即在个人私有的无论什么资源方面的平等。[3](P65)资源平等的观念是:按照平等原则,给人们分配相同的物质资源,并消除人们在自然天赋上的差别保证起点平等;按照个人责任原则,一旦实现起点平等后而出现结果上的不平等,必然是人们在社会竞争中的个人选择等主观因素造成的,所以应该自己承担后果。
问题是怎样实现起点平等?按照德沃金的说法,如何才能做到资源平等?德沃金设想了一个资源平等分配的理想状态,即有名的“荒岛理论”。一群幸免于难的人在一个荒岛,岛上资源丰富,没有人烟,任何救援只能发生在多年以后。按照平等原则,任何人对岛上的资源都不拥有优先权而只能平等地分配。
如果分配仅仅是如此简单,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也就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按照平等的本原意义,所有的资源都应该均等地分给社会成员。问题是有些资源根本无法均等分配,例如仅有的几棵果树就不能分割成若干份;更重要地是,某人并不喜欢被分配的某些资源。例如他喜欢打高尔夫球而需要分到比平等份额较大的一块草地而不是其它资源。若非如此,他就会感到没有被平等对待。这意味着平等分配没有顾及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偏好。为了克服这种困境,德沃金设计了一种类似现代社会的“拍卖”程序。假设岛上的贝壳平均分给每个人充当货币,岛上的每一件单独的物品都被列为要出售的一份,接下来拍卖者为每份物品定价,看看这种价格能否“清场”。拍卖结束后,人人都表示自己很满意,物品各得其主。在德沃金看来,拍卖充分体现了个人责任原则:一方面,拍卖本身意味着每个人的独立选择,选择这而非选择那是个人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这种选择意味着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总体看法,即人们购买什么样的资源同人们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资源平等很好地体现了伦理学的个人责任原则,但它如何体现伦理学的平等原则?也就是说,资源平等必须解决由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人们不平等的客观因素包括运气、残障和个人天赋。例如,某人运气不好,分得的资源受到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影响而一贫如洗;某人天生残障,他应该需要更多的资源才能在总体生活前景上与他人大致相同;某人生来就有超常技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巨额财富。如何来解决这三种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平等?
在运气问题上,德沃金真正需要解决地是“无情的运气”问题。无情的运气是风险如何产生的问题,它不同于选择的运气。究其底,选择的运气反映地是主观因素,无情的运气则反映地是客观因素。选择的运气所指向地是个人责任原则,无情的运气则指向平等原则。也就是说,无情的运气带来的不平等是由于个人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人们不应该承担它所造成的后果,它不是个人责任原则的涵盖范围。这样的不平等应该解决,但如何解决?特别是选择的运气与无情的运气并没有截然的区分,而只是程度的差别,如何把二者纳入一个分配体系中加以解决?德沃金借助于现代西方社会典型的防范风险的“保险”模式来解决。这正是德沃金思考问题的独特之处。
在面对不确定的意外风险和自然灾害影响时,大家遭遇事故的平等机率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会同意保险的作法,保险市场得以建立。人们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避免无情的运气所带来的任意性和偶然性影响,当然购买保险的费用得从最初拍卖资源中扣除。依据赔率或对风险机率的估计,人们就会决定购买多少数量的保险。如果人们坚信自己不会遭受意外而把这部分资源用于其它用处而没有购买保险,那么人们应该为这种选择付出代价。资源平等要求人们为他们的生活付出真实的代价,它保护而不是谴责这种差别。[3](P79)保险的实质在于对意外的风险所造成的不平等予以解决,但它更深层次上依据于个人的选择。投保与否,人们可以通过计算其机会成本。如果因选择问题导致了不平等,那么人人就无话可说,无怨可抱。照此思路,残障和个人天赋的难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残障问题和个人天赋问题本质上都可以转化成“无情的运气”问题来处理,即把有残障的人或缺乏自然天赋的人当作因无情的运气而被预先剥夺了某些资源。因此,残障的问题和自然天赋的问题也可以用“保险”的方式来处理。德沃金主张人们建立一个虚拟的保险市场,用保费固定的强制性措施为每个人保险。这样考虑的依据源于,假如将来各种残障风险中的每一种对于每个人是平等的,他们会购买什么样的保险。天赋技能虽不同于残障,但可以把它理解为程度的不同,即人们没有某种技能被视为一种常见的残障。既然如此,类似于残障的保险方案同样可行。
显然是受到了罗尔斯“原初状态”思想的启发,德沃金借助于一种修正的“无知之幕”来描述“虚拟的保险市场”:假定人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怎样的自然天赋(处于无知之幕中),但却假定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可能性受制于种种自然劣势(打开无知之幕之后出现的)。人们要想免受残障这样的自然缺陷所造成的不平等就可以用自己平等份额中的资源来购买保险。由于每个人遭受残障风险的机率是同等的,所以社会能够以收税或其它专为这种费用而采取的强制性手段获得一定的资金作为险费提供给残障者。这样一来,有残障的人就会有多余其他人的资源可以支配。德沃金的潜在之意是“使人们尽可能分享由于初始优势、运气和先天能力的各种差异他们本来应当分享但实际上没有分享的各种资源”,[6](P271)通过这种措施来达到起点上的平等。
在德沃金看来,资源平等优越于所有其它的平等理论,它是介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式的平等和自由市场的自由至上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1](P155)前者把平等等同于平均主义,而后者则对平等的境况完全漠视。资源平等既为自由选择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又为解决不平等的自然天赋等客观因素提供原则性的标准,它真正地体现了平等的两个伦理学原则。
四、起点平等批判
德沃金的资源平等是起点平等观念的典型理论形式。这种思考平等问题的思路令人耳目一新。无独有偶。当代思想家阿玛蒂亚•森也提出了体现起点平等观念的另一种理论形式即能力平等。在森看来,影响人们不平等的不仅是资源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能力的不平等。[7](P88—92)因此,为了消除有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不平等,必须发展个人的能力,使每个人获得平等的必要基础和手段,这也是人走向真正自由的条件。如果说,资源平等要保证每个人能过上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所需要的相同物质资料,那么,能力平等则为人们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而发展平等的个人能力。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都是起点平等观念的理论反映,其目的都是反对忽略个人责任原则的结果平等。
在一定意义上,起点平等的确抓住了结果平等的问题所在,即人们在分析不平等的原因时,必须顾及到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但是,起点平等对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界定是很模糊的,人们实际上很难明确清晰地判断出究竟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因为,反映和表现人们主观因素的个人抱负、愿望、计划都与这个人所处的社会历史境况和自身的能力有关。质言之,所谓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很大程度上都可被看作是客观因素,这也是罗尔斯为什么把不平等的原因都归结为客观因素的理由所在。如果这种分析是对的,在罗尔斯看来这的确是对的,那么人们是否应该承担这种不平等显然就成了问题。由此,人们有理由怀疑个人原因是否真如德沃金所认为的那样在平等理论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并上升为关乎平等的伦理学原则?
既然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界限不是很清晰,那么起点平等所注重的选择理念就遭遇了难题。选择是支撑起点平等理论中责任原则的基础。德沃金的目的就是尽量降低和弱化影响人们选择的背景因素,使选择“钝于禀赋而敏于志向”。[1](P164)但是,这种目的很难达到。一方面,每个人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愿望,而且在根本上受他的能力、智识、社会环境影响。故选择不可能做到纯粹的“敏于志向”。另一方面,即使选择是出自“敏于志向”,但所造成的任何结果纵然是巨大的不平等也应该由个人承担显然有违初衷。我们且不说人在市场中的处境如信息的不透明将会让个人的选择同责任原则变得没有关联,单单是选择将会面临的不平等后果就使其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因为个人的选择而承担不平等的后果,这显然是把无法解决不平等的理由归咎于个人责任的最好托词。
从平等的实践程度来看,起点平等的平等实现程度比结果平等要弱很多。究其实质,起点平等仍然是一种机会平等。机会平等的要旨是要求社会和市场作为自由的体系向所有人开放,即所有人都至少有同样的合法权利进入所有有利的社会地位。[5](P72)只不过,起点平等在人们进入市场之前有平等的起点以避免每个人在竞争之前就陷入不平等。在这种意义上,起点平等超越了形式的机会平等,它保证了机会平等的实质性意义。但是,它同样面临跟机会平等相同的诘难:市场的竞争将带来巨大的不平等,而社会正义无法容忍这种不平等的存在。起点平等的真正要害在于潜在地承认了不平等。因为,市场的运作遵循效率原则,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依据于起点平等的责任原则,这种不平等是正义的而非不正义。在这种意义上,起点平等比结果平等更能容忍巨大的不平等。这与德沃金把平等视为至上美德而捍卫的坚决态度格格不入。罗尔斯认识到了机会平等所依赖的市场体系将带来不平等的后果,所以他一方面主张必须对自由市场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坚持用“差别原则”来解决实质上的不平等。由此观之,结果平等反而更容易保证实质上的平等。
最后需要指出地是,一种理论不仅应该具有批判精神,而且也应该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德沃金的起点平等理论只具有前者的特质而缺乏后者的要件。起点平等对结果平等的批评是中肯的,这是德沃金理论的有意义之处。但是起点平等自身能否证成却是问题,这是德沃金理论的软肋所在。在对不平等的解决上,人们从德沃金理论中所能借鉴的极其有限。这不仅是德沃金的理论根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采用和实践,现代社会不可能也无法做到德沃金所说的资源平等;更重要的是它对不平等的解决无能为力,反倒像是对不平等为什么存在的一种理论承认。这种只追求自身纯粹的自洽性和圆融性而无法实践的理论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所面对的不平等问题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即采用何种正义原则、运用何种方式来保证平等的实现。虽然起点平等的批评是中肯的,但是由于其对不平等的潜在承认和理论的无法实践性,大大地削弱了它的理论力量。
注释:
[1]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德沃金.原则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On Equality Ideal of Dworkin
WANG Li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Equality ideal of Dworkin bases on right. Dworkin criticizes and replaces equality of result as Rawls’ equality ideal with equality of resources. Equality of resources is equality of threshold in essence. Equality of threshold recognizes inequality potentially and it can not be put into practice. These faults weaken its force of theory.
Key words: right equality Dworkin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