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正聿
各位前辈、同仁,老师们、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向光临此次会议的诸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利用这个机会,我以《我们共同关切的问题》为题,谈谈我对这次研讨会的理解。
我们的时代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包括人类的文明形态、人们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三个大的方面的变革。对人类文明未来的关切,对人的现实生活境遇的关切,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关切,引发了学界对哲学研究范式转换和哲学发展的新趋向的关切。我们这次学术研讨会,正是面对这种关切所展开的“对话”。
学者对时代的关切,集中地表现在对“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的关切,也就是对哲学本身的关切,对哲学的现状和趋向的关切。这种关切,既表现在对世界哲学的总体状况的关切,也表现在对本土哲学的关切。对于当代中国大陆的学者来说,突出地表现在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的关切,对这种对话中的哲学基础理论的关切,包括对当代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关切。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社会的解放思想和实现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的过程中,中国大陆的哲学研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我曾经对这种变革作出如下的概括,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改革的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哲学界所出现的哲学概论、导论和通论,有位青年学者曾以“从原理到导论”为题,论述了中国大陆哲学观念的变迁,即从“原理”的“不知其不可而为之”到“导论”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变迁,也就是从把哲学理解为“绝对的绝对”到把哲学理解为“相对的绝对”的变迁。对于这种变迁,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变革了对“世界观”的理解,也就是把“世界观”历史性地理解为“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人的目光,既具有时代的绝对性,又具有历史的相对性,因此是一种“相对的绝对”的世界观和哲学观。
以“人的目光”理解哲学,必然把哲学的关切聚焦于对人自身的关切。人是生理的、心理的和伦理的存在,是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存在。关切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文化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意义世界,特别是关切人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变革,就成为我们共同关切的根本问题。在这种关切中,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各种文化样式展开了相互的“对话”,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展开了相互的“对话”。在座的诸位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境界和哲学理念,但是,这种共同的关切促使我们展开有益的对话和深入的研讨。
在近30多年里,中国大陆学者是以开放的眼光从事哲学研究,我们不仅关注西方学者的思想,同样也关注港台学者的思想。今年第3期的《江苏社会科学》就刊发了大陆学者所撰写的《中国台湾地区哲学原理的研究与写作》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台湾——1949年后历史与现状概述》,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评论。在前一篇文章中,作者以沈清松、邬昆如、唐君毅三位先生分别撰写的《哲学概论》为例,并在与大陆学者叶秀山、张世英和余敦康三位先生的相关著作的比较中,探讨了台湾地区哲学原理的研究与写作。后一篇文章则介绍了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港台地区以及广大海外学者的论著已经和正在引起大陆学者的关注,并已有众多的相关研究成果问世。对西方哲学的评述,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阐扬,对哲学基础理论的探索,对哲学与宗教、艺术和科学的关系的反思,这些共同的关切,为我们切实地研究“当代哲学范式的转换和哲学发展的新趋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而不是“唯一”的基本方式,它既不能代替艺术、宗教、科学等基本方式,也不应当凌驾于其他基本方式之上。但是,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它又在人类文明中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意义与价值,就是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奠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永不枯竭的想象力、批判力和思想力。人类需要哲学。这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让我们以这样的哲学理念,承担起人类文明赋予哲学的使命!
谢谢大家!
2010年7月27日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