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成果 > 中心论文 > 正文
200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孙利天院长的讲话
  • 作者: 孙利天  
  • 发表期刊: 2008-06-28
  • 转载刊物:
  • 成果级别: A
  • 作者:孙利天  

    尊敬的各位学生家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08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我们全院师生共同庆贺这样一个象征着收获,成长和精神传承的神圣时刻。我代表我们学院的全体老师向154名顺利完成学业的即将毕业的毕业生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

    大学毕业典礼是一个庆贺收获的过程,刚才毕业生同学代表回顾了我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收获,按照我的想法,我们在四年学习期间我们分别接受了系统规范的不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我们获得了相对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可能是我们大学学习最重要的知识上的收获。在这同时,我想学习只是的过程也是一个一直锤炼的过程,也是我们从年轻的不懂事的孩子逐渐学会自我规范自我管理的一个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按照自我规范,也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规范磨练了我们的意志,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前两天,我们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的时候,我特殊强调了,对于大家这一代青年人说意志品质可能比只是技能更重要。每一代人在自己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作为大家这一代大学毕业生,我们正好是在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时期进入大学学习的一代,从1999年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逐渐地实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是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了所谓“大众化教育”阶段那么现在据教育部门统计,适龄青年的大学入学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三,这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已经是数十倍地增长,由于高等教育这样的变化,那么现在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和困难就是就业问题。我们有的同学可能已经找到了相对比较理想的工作,有的同学现在工作还没有着落,我想这是我们大学毕业以后考验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第一个考试。那就是我们在大学四年学习培养和锤炼怎样的品质意志,我们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缺少这样的一种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在未来的生活挑战中遭受失败。所以我想,在我们大学四年毕业回忆我们的学习收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我们不仅学习了这种那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回顾唤起我们在四年学习中所获得的意志训练。我们要唤起自己的意志品质去应付未来的生活挑战。那么在大学的四年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有其他的一些收获。我想,在我们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学习,最应该得到的收获,这就是前几年去世的,也是我们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奠基者高清海老师所讲的一段话: “一个学者应当有博大的胸怀,应当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我把它看作是我们哲学社会学院几代学者积累的精神传统。这种传统就是,表现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现实关怀。

    有追求真理的坚定的勇气和信念。实际上也是我们个人生活幸福所需要的一种博大的胸怀。这种博大的胸怀体现的是我们学院几代学者积累的一种超越的学术传统。过去我多次讲,尽管高校扩招,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但是我们吉林大学,我们哲学社会学院仍然秉持这“精英教育”的理念。因为大家都知道,尽管从99年扩招到现在大学生已经是数倍地增长,但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本科生数量并没有多少增加。扩招的只是一些二本,三本,甚至是一些职业或是专业技术学院。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精英的意识,要负起社会精英的社会责任,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超越的精神。我想,这也是大家在我们学院学习四年所应该获得的一点收获。

    大学毕业典礼在我看来也是庆贺成长的节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既经历了四年的自然生命的成长,同时我们也经历了我们的文化生命,精神生命的成长。今年去世的,我们前辈学者邹化政老师有一句一直是我十分欣赏的名言,他讲: “知识之树和生命之树是同一棵树。”我想,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生命的年轮在增长,我们知识的年轮也在扩长,我想这样的一种学习经历应该成为我们终生的成长纪念。成长不仅是生命的自然增长,成长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想,按照中国人,中国哲学教给我们的成长理念,我们甚至把中国哲学看作是一种可完成的,成长的形而上学。中国儒家有一个说法“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大,修道之为教”。我想这三句话可能最清晰地表达出了中国人对生命,对成长的哲学理解。所谓“天命之为性”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然禀赋是自然所给予我们的,这是我们的“天命”。所谓“率性之为大”,就是把我们每个人所获得的自然禀赋最充分地实现出来,这就是“大”。所谓“修道之为教”,就是包括我们的大学教育,包括未来大家的就业学习,作为“修道”,无非就是帮助我们每个人把天赋的自然潜能最充分地实现出来,这就是所谓教育地作用。那么大家以后不管是在工作岗位继续学习,还是留在我们学校继续学习,还是到其他学校继续学习,我们想中国儒家的这种人生成长的信念和理念对于我们应该说是一条幸福之道。首先,我们每个人的自然禀赋应该说都是有限的,我们是有限理性的个人,我们不可能万事皆能,我们不可能超越我们自然禀赋去追求一些虚幻的,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所以充分地认识理解我们自己的自然禀赋,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使命。也可以说,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我们把自己的自然禀赋都充分地实现出来,我们没有浪费自然的资源,没有浪费自然的天赋,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这就是生命的完成。

    那么另一方面,我们生命的完成总是在社会环境中实现的。我刚才讲,我们可能有的同学,现在有一句说法,说是“毕业生分配,是要比爸爸”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可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部分的真实。但是我想,不管以后现在我们拥有怎样的社会资源,拥有怎样的社会环境,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只要我们自己坚持努力,我想在今天中国应该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为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制度下,我们每个人都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出自己最幸福的生活之路。

    那么,第三,我想大学毕业典礼,也是我们大学的精神传承的庆典,我刚才讲,我们在大学不是职业技术学校,我们不仅仅在学习某种专业的职业技能,按照柏拉图的说法,那么大学,包括哲学,包括形而上学的教育,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打开灵魂之眼向上望。中学时代,我们埋头读书,那么在大学阶段,抬起头来去瞭望我们的世界,瞭望人类的历史,瞭望人类数千年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从而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其他人终生不可能获得的一个“真善美”的精神境界。我想,这样一个世界,不是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编造出来的,只要我们真正进入这个世界,我们就会真实地感受和认证这个世界的存在。所以我过去的说法是,我们学哲学也好,学社会学也好,学心理学也好,实际我们的人文科学教育都需要有这样一个超越的维度,都需要这样一种自觉的精神传承的意识。我们不仅在传承着人类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我们也在传承着数千年人类文明所创造的那种高远的文化精神。我想,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学习四年,我们走到社会以后,走到任何一个社会角落,作为我们吉林大学这学社会学院一个精神标识,它应该是一个精神的符号,应该体现出,或者现实出我们吉林大学的哲学社会学院的特有的文化传承。我们希望这样一种文化传承能够在大家身上绵延,希望大家能够时时地回到母校,至少在精神上回忆我们的大学生活,回顾我们母校的精神传统,使我们哲学社会学院的文化精神能够经过大家的不断传承永不消逝!

        谢谢大家!
                          

                                                                                               哲学社会学院  院长 孙利天 教授

     


      • 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可以转载,或者已经得到本站授权外,请勿转载!

      •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图片及非本站版权所有的影视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